标签:
杂谈 |
一、环境的指导作用
一般地说,每一个刺激都指导着活动。它不仅仅引起活动,或挑起活动,而且指导着活动走向一个目标。
指导就是集中和固定一个动作,使它真正成为一个反应,这就需要排除不必要的和纷乱的动作。
使动作集中和有顺序是指导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的,另一个是时间的。
二、社会指导的模式
如果一个人不能预见他的行为的后果,又不能理解有经验的人告诉他的这种行为的后果,他就不可能明智地指导他的行为。
儿童对认可比较敏感,希望用优良的行为赢得人们的好感,可以利用这种心理,诱使行动走向另外的方向。
由于注意别人的行动的意义和他自己所处状况的意义,他就在社会方面得到了指导。
如果把心智看作一种具体的东西,它恰恰就是一种能力,根据使用事物的方法去理解这些事物;社会化的心智也是一种能力,就是根据在联合的或共同的情景中使用事物的方法去理解这些事物。在这个意义上,心智就是社会的控制方法。
三、模仿和社会心理学
只有当这个人利用事物产生结果时,这种相互作用才引出有意义的和有自觉意愿的活动。一个人要能改变别人的心理,唯一的方法是利用天然的或人为的物质条件,引出别人某种应答性的活动。
所谓模仿,相当大的一部分不过是在结构上相似的人以同样方式对相似的刺激做出反应。
真正的社会控制就是要养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就是理解事物,事件和动作的一种方法,是我们有效地参与联合的活动。
四、教育上的一些应用
在一种意义上,野蛮人的心理是他们落后的制度的结果,而不是落后制度的原因。
所谓文明的进步,就是把大量自然力和事物转化为行动的工具,转化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初生的时候,与其说我们有优秀的能力,不如说是我们有引发和指导我们能力的优越的刺激。
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满载了前人取得的一切成就。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对学校来说,应该做的“这些事情”就是为合作的或共同参与的活动配备种种工具。
如果学校脱离校外环境中有效的教育条件,学校必然用拘泥书本和为理智的精神替代社会的精神。儿童无疑要进学校学习,但是,如果学习成为不与社会联系的有意识的事情,要能够最适当地学到东西就还有待于证明。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兴趣和理解的认同达到这种内在的控制。虽然书籍和对话作用很大,但是通常过分地依赖了这些方法。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率,要有更多联合活动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参与这些活动,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力量和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都得到社会的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