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卢梭于《爱弥儿》第四卷讨论少年教育,就是15岁至20岁这一成长阶段。其实,从生理成长阶段的实质划分,是生殖等第二性征进入发展期,直到成熟期这一阶段。显然,在这一阶段,青春已经萌动,对性的好奇也逐渐强烈起来。在这样的身心特征下,卢梭会怎样教育呢?他教育的原则是,能转移少年对性的好奇则转移,否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他,千万不能遮遮掩掩,欲说还羞。因为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几乎是一对一的教育,而且能较主动地控制教育环境,所以卢梭能较成功地转移爱弥儿的对性的好奇。然而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此就只能选择卢梭的第二条迫不得已的建议。例如,美国是最先完成现代化进程国家之一,这个国度里的性开放也就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性开放之后,虽然国人的性经历大大地提前到来,除此之外似乎不再有其他很严重社会问题发生。我们国家也开始走向现代化了,但成人世界总想遮掩少年人的眼睛。就本人的成长经历,以及身边朋友的成长经历,以及著名青年作家韩寒的成长经历(此公众人物大胆地公布了社会现实),成人世界是遮掩不住少年的眼睛的。我们国度这一遮掩的做法,似乎没有任何好处,除了不婚先孕、打胎、强奸等社会问题多了起来之外。具有超前远见的卢梭先生在两三百年之前就已经预测到来所有可能的情况,我不能不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在卢梭的教育中,少年之前并没有向爱弥儿灌输多少学问和学识,因为在他认为灌输是愚蠢的。到了少年时期,爱弥儿的抽象思维水平提高了,完全有发现真理,理解道德的能力,所以少年时期是最佳的学习时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卢梭希望转移爱弥儿对性的好奇,使他关注于更应该关注的地方。
所以,在这一卷中,教育名言警句可能有下面一些:
(1)“所有那些想阻止欲念的发生的人,和企图从根铲除欲念的人差不多是一样的愚蠢。”
(2)“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由于每一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
(3)“自爱心所涉及的只是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真正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满意的;然而自私心则促使我们同他人进行比较,所以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满意的时候,因为当它使我们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时候,还硬要别人先关心我们然后才关心他们自身,这是办不到的。可见,敦厚温和的性情是产生于自爱;而偏执妒忌的性情是产生于自私。”
(4)“这种性别的人为另一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是天性的冲动。”
(5)“我们喜欢得到什么,我们就想得到什么,而爱则应该是相互的。”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7)“话说得粗一些,没有什么关系;而应该避免的,是色情的观念。”
(8)“把我们明智地运用我们欲念的要点归纳如下:(一)既要从人类也要从个体去认识人的真正关系;(二)要按照这些关系去节制心灵的一切(不当,读者我认为要加这两个字)感情。
(9)“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他日益成长的想象力首先使他想到他有一些同类,人类对他的影响早于性对他的影响。”
(10)”在青春时期的确是人类当中最慷慨和最善良的人,他既最爱别人,也最值得别人的爱。“
(11)”各位老师,我们一定要少说多做,要善于选择地点、时间和人物,以实例教育你的学生,就一定要能够收到实际的成效。“
(12)”一个人使自己平易近人的时候,就更能够得到别人的爱戴和保持表面的威信。“
(13)”人之所以能够独立自由,不是由于他的臂力而是由于他的心灵的节制。不论什么人,只要他的欲望少,他就可以少去依赖别人。“读后想到我们的一个成语:无欲则刚。
以下是三个原理,我想是培养道德的三个根本原理。
原理一,人在心中设身处地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
原理二,在他人的痛苦中,我们所同情的只是我们认为我们也难免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原理三,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是决定于我们为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
在这一卷中,还谈到如何读历史的问题等等。
前一篇:第八篇 稳定情绪——寻找支撑点
后一篇:震撼教育36计之“空鸟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