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个人原创 展现自己,神采飞扬 |
魅惑远方,那炫彩的设计人生
――记资深设计师、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陈顺安教授
http://www.hifa.edu.cn/iserver/AutoWeb/homepage1/images/93.jpg
在湖北美术学院精致而美丽的校园里,不仅云集着一批成就卓著的画家、雕塑家,还活跃着一批资深的设计师。他们以艺术为起点,把创意铸入钢筋水泥,把想象写在山川田园,把感知融进物质与精神……最后,又以艺术为终结,设计出一方方既具审美情趣又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优雅天地。
资深设计师、环境设计系主任陈顺安教授,就是这群设计师的优秀“领舞者”。
或许是跟他从事的专业有关,陈顺安绝对属于那种在人群中你一眼就能发现、并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他不张扬,脸上总是淡定的微笑,若有所思的神情。但是,即便他只是沉默地站在人群中,仍然会让人意识到,他是一个兼具才情和涵养的学者,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注重体验与感悟生活的智者。
也许,正因为具备并融合了艺术工作的各种要素,所以,他才能游刃有余地设计自己的炫彩人生,才能充满智慧地设计出一幅幅动人的魅惑景观。
环艺设计,倚赖一支精英的学术团队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我没有随意发明的天才,总是需要一个能使我站稳脚根的基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顺安的想法与那个伟大作家不谋而合。只不过,他所需要的“基地”,是一支精英云集并能精诚合作的优秀团队。
1985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毕业、进入湖北美术学院任教仅有两年的陈顺安,创办了湖北省第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个初创的专业,要从一些早已被认可的传统专业中脱颖而出,这其中必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环境艺术,它的覆盖面很广,几乎包含了农业、交通、旅游、教育以及居住环境多个领域,跨越了多个学科。而且,它所倡导的理念不仅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系统设计高度工业化、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更强化审美功能,满足了人们对时尚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从创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陈顺安走上了一条艰苦的却有企业家着绚丽前景的创业之路。
他敏锐地意识到,设计专业要形成独特的气候,必须产生影响;而且,影响面越大,越有可能融入现代建设主流。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无论是从专业的角度还是从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都必须组建一个高效的学术团队。
于是,他邀请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他们中有的是企业家、教师、投资人,有的是艺术家、工程师、经济师及建筑师。面对这个干练的团队,陈顺安并不满足。他知道,一个大型的、全面的设计项目,仅靠个人甚至仅靠一批艺术设计师,都是力所难及的。经过审慎的思考,由陈顺安动议,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之下,组建了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研究所。依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研究所,他们又成立了武汉七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七星,象征着环境艺术所涉猎的多个专业;七星,更象征着它聚集了武汉地区许多专业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加盟,使七星公司实现了最优化人才配置,真正达到了强强联合的目的。
七星,成为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向社会的一个良好窗口,同时,也成为一块名符其实的教学基地。
艺术设计就是生产力。在公司的初期发展中,他们着重于积累资金,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但在公司发展走上正轨之后,他们精心地对项目进行选择,选择该放弃的,选择该研究的――即对社会、对教学、对环境艺术设计系、对公司具有良好效应的项目,将环保、美观、实用的设计潮流贯穿其中。
那一幅幅精彩的设计图,其实渗透着陈顺安和他的同事们对人类、对生命、对未来的深切关注。
生命的一端在家园,而另一端则在远方。就像一片叶子,生于土地,美在枝头……
设计的灵魂:始终关注社会与发展
二十年来,陈顺安在设计之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2001年,他担任中国建筑师协会室内分会理事、资深室内建筑师。2002年,担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资深设计师。2004年,又担任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
他曾获得过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第四届设计大赛金奖、中国首届环境艺术设计大赛银奖等多项大奖,还主持过科研项目《江汉平原未来农业景观模式》、武汉市天兴洲大桥综合景观设计,以及孝襄高速公路综合景观设计等等重要项目。
陈顺安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缘自一种很朴素的感情,另一方面则出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当过五年工人,一年农民,深知他们的艰难与痛苦。在做设计的时候,我常想,他们是社会的一大群体,应该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生活质量再高一些。”
应该说,陈顺安更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设计对人的生活起着非常具体的作用,好的设计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而忽视社会发展规律的设计,将形成对人类的危害。所以,在面对某个具体项目时,陈顺安和同事们首先考虑的是,要把设计放到立足社会发展、体现人文关怀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中。
2004年获中国国电集团“新形象电厂”设计大赛金奖一件、银奖二件的作品,就充分体现着绿色设计的创作风格。由陈顺安主持设计的新形象电厂,不仅在外观上摒弃了老电厂灰暗、冷漠的外观,还加入许多时尚的元素,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使新电厂规模更小,结构更紧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降至最小――简而言之,这个作品将环保效应和视觉效应的结合发挥到了极为理想的境界。
《江汉平原未来农业景观模式》,更是规划农村新生活的一个杰作。
陈顺安曾经深入考察过江汉平原农民的生存状况。根据江汉平原的现状和风貌,他设计出一个主动改善农民生活、调整农民居住环境的新网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既有适应国际潮流、半农半商的城镇化结构,也有宜于农耕的纯农业生态圈;既有传统农村的田园风光,又有现代化农村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在图纸上,美丽如画的江汉平原胜过了被人们传颂数千年的世外桃源……
由陈顺安他们设计的、名闻全国的武汉光谷创业街,其视野更加广阔,容纳的概念也更为广泛。创业街位于老工业区,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设计中,他们更多地考虑了新、旧渗透,考虑了在尽力减小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新老产业的互动,考虑了创业街新老人才的搭配,乃至对人才的留置等等诸多方面。
这是对社会对生活的艺术设计,更确切地说,这是将人生予以艺术化的一种过程。
教书育人:全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陈顺安是一个非常注意个人形象的人。这是因为,教书育人是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另一个终身大业。
他觉得,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老师的今天就是学生的明天,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就,那么,他凭什么打动学生?凭什么激发学生的潜能?换句话说,如果老师生活得不好,如果老师的生活没有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所选专业的信心。因此,在陈顺安的心目中,个人形象不仅仅代表自身的形象,更代表这个专业在社会上被认知的程度,代表它的发展前景。
在学生面前,他的形象是多维的:睿智、勤奋、努力,同时也是成功的。这种形象鼓舞了众多的学生,他们试图从他身上找到若干年后的自己。
事实上,在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具有艺术天赋。但在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陈顺安发现,有很多学艺术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对专业了解不够,对自身的特长了解不够,影响学业乃至日后的发展。因此,陈顺安把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当成了自己的重要任务,把培养学生成才当成自己的使命。
陈顺安有一个“保留节目”:每当新一届学生入学时,他都会带他们登高望远,让他们俯视脚下的这块土地,评价武汉这个城市在结构布局上的得失。当这些学子们意识到,通过自己的设计可以使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城市变得更美更好的时候,一种学习与创造的激情往往会油然而生。
环境艺术设计系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研究生。但无论是对前者还是后者,陈顺安和环艺系的老师始终坚持的目标是:强化专业技能,彰显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针对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的现实,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了达到学以致用、让本科生毕业即能进入角色的目的,大一大二主要是加强基础课的学习,而到了大三大四,则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同时结合学生的特长,再进行分流。此举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而对于研究生,陈顺安及同事们则采取用实践检验理论水平,进而又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的方法,让他们大量接触各式各类的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研讨、分析来提高实践能力。
而为环艺系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正是前面已提到过的七星公司。
在七星公司这个教学基地,环艺系的老师都自觉地参与其中。他们中无论是谁接到的工程,首先考虑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怎样结合教学改革,采取何种新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教益。
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的团队中,陈顺安领略到的是比个人成功更大的成就感,享受到的是比自我成功更大的愉悦。但归根结蒂,受益最多的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那些从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毕业的学生,早就不止是充当传统意义上的美工,而是遍及建筑、装饰、旅游、交通等各种不同的领域。同时,他在近几年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网络,从本省本市的设计行业协会到全国各个同类专业、到国际IFI设计组织以及法、英、美、澳等设计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有利于随时调整学术方向。
而无论是在哪个行业,无论是在哪里,那些已经远离湖北美术学院,已经远离陈顺安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莘莘学子,仍然在从事着与老师们共同的事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更好更绚丽!
――记资深设计师、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陈顺安教授
在湖北美术学院精致而美丽的校园里,不仅云集着一批成就卓著的画家、雕塑家,还活跃着一批资深的设计师。他们以艺术为起点,把创意铸入钢筋水泥,把想象写在山川田园,把感知融进物质与精神……最后,又以艺术为终结,设计出一方方既具审美情趣又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优雅天地。
资深设计师、环境设计系主任陈顺安教授,就是这群设计师的优秀“领舞者”。
或许是跟他从事的专业有关,陈顺安绝对属于那种在人群中你一眼就能发现、并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他不张扬,脸上总是淡定的微笑,若有所思的神情。但是,即便他只是沉默地站在人群中,仍然会让人意识到,他是一个兼具才情和涵养的学者,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注重体验与感悟生活的智者。
也许,正因为具备并融合了艺术工作的各种要素,所以,他才能游刃有余地设计自己的炫彩人生,才能充满智慧地设计出一幅幅动人的魅惑景观。
环艺设计,倚赖一支精英的学术团队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我没有随意发明的天才,总是需要一个能使我站稳脚根的基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顺安的想法与那个伟大作家不谋而合。只不过,他所需要的“基地”,是一支精英云集并能精诚合作的优秀团队。
1985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毕业、进入湖北美术学院任教仅有两年的陈顺安,创办了湖北省第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个初创的专业,要从一些早已被认可的传统专业中脱颖而出,这其中必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环境艺术,它的覆盖面很广,几乎包含了农业、交通、旅游、教育以及居住环境多个领域,跨越了多个学科。而且,它所倡导的理念不仅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系统设计高度工业化、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更强化审美功能,满足了人们对时尚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从创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陈顺安走上了一条艰苦的却有企业家着绚丽前景的创业之路。
他敏锐地意识到,设计专业要形成独特的气候,必须产生影响;而且,影响面越大,越有可能融入现代建设主流。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无论是从专业的角度还是从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都必须组建一个高效的学术团队。
于是,他邀请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他们中有的是企业家、教师、投资人,有的是艺术家、工程师、经济师及建筑师。面对这个干练的团队,陈顺安并不满足。他知道,一个大型的、全面的设计项目,仅靠个人甚至仅靠一批艺术设计师,都是力所难及的。经过审慎的思考,由陈顺安动议,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之下,组建了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研究所。依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研究所,他们又成立了武汉七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七星,象征着环境艺术所涉猎的多个专业;七星,更象征着它聚集了武汉地区许多专业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加盟,使七星公司实现了最优化人才配置,真正达到了强强联合的目的。
七星,成为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向社会的一个良好窗口,同时,也成为一块名符其实的教学基地。
艺术设计就是生产力。在公司的初期发展中,他们着重于积累资金,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但在公司发展走上正轨之后,他们精心地对项目进行选择,选择该放弃的,选择该研究的――即对社会、对教学、对环境艺术设计系、对公司具有良好效应的项目,将环保、美观、实用的设计潮流贯穿其中。
那一幅幅精彩的设计图,其实渗透着陈顺安和他的同事们对人类、对生命、对未来的深切关注。
生命的一端在家园,而另一端则在远方。就像一片叶子,生于土地,美在枝头……
设计的灵魂:始终关注社会与发展
二十年来,陈顺安在设计之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2001年,他担任中国建筑师协会室内分会理事、资深室内建筑师。2002年,担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资深设计师。2004年,又担任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
他曾获得过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第四届设计大赛金奖、中国首届环境艺术设计大赛银奖等多项大奖,还主持过科研项目《江汉平原未来农业景观模式》、武汉市天兴洲大桥综合景观设计,以及孝襄高速公路综合景观设计等等重要项目。
陈顺安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缘自一种很朴素的感情,另一方面则出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当过五年工人,一年农民,深知他们的艰难与痛苦。在做设计的时候,我常想,他们是社会的一大群体,应该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生活质量再高一些。”
应该说,陈顺安更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设计对人的生活起着非常具体的作用,好的设计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而忽视社会发展规律的设计,将形成对人类的危害。所以,在面对某个具体项目时,陈顺安和同事们首先考虑的是,要把设计放到立足社会发展、体现人文关怀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中。
2004年获中国国电集团“新形象电厂”设计大赛金奖一件、银奖二件的作品,就充分体现着绿色设计的创作风格。由陈顺安主持设计的新形象电厂,不仅在外观上摒弃了老电厂灰暗、冷漠的外观,还加入许多时尚的元素,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使新电厂规模更小,结构更紧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降至最小――简而言之,这个作品将环保效应和视觉效应的结合发挥到了极为理想的境界。
《江汉平原未来农业景观模式》,更是规划农村新生活的一个杰作。
陈顺安曾经深入考察过江汉平原农民的生存状况。根据江汉平原的现状和风貌,他设计出一个主动改善农民生活、调整农民居住环境的新网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既有适应国际潮流、半农半商的城镇化结构,也有宜于农耕的纯农业生态圈;既有传统农村的田园风光,又有现代化农村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在图纸上,美丽如画的江汉平原胜过了被人们传颂数千年的世外桃源……
由陈顺安他们设计的、名闻全国的武汉光谷创业街,其视野更加广阔,容纳的概念也更为广泛。创业街位于老工业区,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设计中,他们更多地考虑了新、旧渗透,考虑了在尽力减小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新老产业的互动,考虑了创业街新老人才的搭配,乃至对人才的留置等等诸多方面。
这是对社会对生活的艺术设计,更确切地说,这是将人生予以艺术化的一种过程。
教书育人:全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陈顺安是一个非常注意个人形象的人。这是因为,教书育人是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另一个终身大业。
他觉得,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老师的今天就是学生的明天,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就,那么,他凭什么打动学生?凭什么激发学生的潜能?换句话说,如果老师生活得不好,如果老师的生活没有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所选专业的信心。因此,在陈顺安的心目中,个人形象不仅仅代表自身的形象,更代表这个专业在社会上被认知的程度,代表它的发展前景。
在学生面前,他的形象是多维的:睿智、勤奋、努力,同时也是成功的。这种形象鼓舞了众多的学生,他们试图从他身上找到若干年后的自己。
事实上,在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具有艺术天赋。但在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陈顺安发现,有很多学艺术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对专业了解不够,对自身的特长了解不够,影响学业乃至日后的发展。因此,陈顺安把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当成了自己的重要任务,把培养学生成才当成自己的使命。
陈顺安有一个“保留节目”:每当新一届学生入学时,他都会带他们登高望远,让他们俯视脚下的这块土地,评价武汉这个城市在结构布局上的得失。当这些学子们意识到,通过自己的设计可以使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城市变得更美更好的时候,一种学习与创造的激情往往会油然而生。
环境艺术设计系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研究生。但无论是对前者还是后者,陈顺安和环艺系的老师始终坚持的目标是:强化专业技能,彰显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针对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的现实,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了达到学以致用、让本科生毕业即能进入角色的目的,大一大二主要是加强基础课的学习,而到了大三大四,则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同时结合学生的特长,再进行分流。此举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而对于研究生,陈顺安及同事们则采取用实践检验理论水平,进而又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的方法,让他们大量接触各式各类的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研讨、分析来提高实践能力。
而为环艺系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正是前面已提到过的七星公司。
在七星公司这个教学基地,环艺系的老师都自觉地参与其中。他们中无论是谁接到的工程,首先考虑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怎样结合教学改革,采取何种新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教益。
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的团队中,陈顺安领略到的是比个人成功更大的成就感,享受到的是比自我成功更大的愉悦。但归根结蒂,受益最多的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那些从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毕业的学生,早就不止是充当传统意义上的美工,而是遍及建筑、装饰、旅游、交通等各种不同的领域。同时,他在近几年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网络,从本省本市的设计行业协会到全国各个同类专业、到国际IFI设计组织以及法、英、美、澳等设计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有利于随时调整学术方向。
而无论是在哪个行业,无论是在哪里,那些已经远离湖北美术学院,已经远离陈顺安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莘莘学子,仍然在从事着与老师们共同的事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更好更绚丽!
后一篇:武则天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