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州有座东门桥

(2021-03-18 07:52:46)

黄州有座东门桥

黄州有座“东门桥”

黄州城规划建设一条新老城区进出通道,要在长河(三台河)上建设一条跨河大桥,取了几个名字,都不理想,黄州城土生土长的老王提议叫“东门桥”吧。“东门桥”——这个承载着黄州古城历史记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的地名,终于以新的方式得以重生。

四四方方一座城,古城黄州上千年的建埠史,只到1949年解放时,基本维持明代城池的状态,自东往西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一字门、清源门和汉川门。如今,仅汉川门还保留在,清源门和一字门地名保留在,关于东门的一切记忆随着城市的发展基本消失。

我们小时候,自现在的电信公司到东门有一个大约5、60度向上的陡坡,马路边有电动铁索助力板车上坡。但凡上学放学时,遭遇板车上坡,板车边就要吊一圈小学生帮忙推车,因为要“学雷锋做好事”写作文。如果有幸遇到运粪车,“虽然粪车很臭,但是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秋收时的笑脸,没有大粪臭,哪来稻谷香,我抹着额头的汗水,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亮了!”[捂脸][捂脸][捂脸]

上坡后,就是东门。解放时,为了教育建学校,黄州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用拆东门城墙的砖做了现在市实验小学的教室,所以,市实小以前叫“东门小学”。我读书的时候,低年级时在古城墙做的教室里读的,我毕业照上题字还是“东门小学”。

出东门,从七一水库沿着四个城门是深深的护城河,黄州城人叫“护城河”叫“壕沟”,如今,护城河早已经消失,但是地名还在,“壕沟路菜场”就是以前“壕沟”原址。

东门跨壕沟的桥就是“东门桥”,以前一直是用吊桥方式,1947年搭上石板成为固定的桥,1952年,建成钢筋水泥桥,两边建有护栏,桥两头有路灯。我们小时候,听话的孩子从桥上走,调皮的男孩子经常跑桥下去捉鱼捉虾,捉蝌蚪捉克马(青蛙)。桥下的水从七一水库下来,很清亮,一直流到壕沟路那边,那边有淤泥,是黄州的“龙须沟”。后来不知道是为了改造“龙须沟”,还是备战备荒的需要,整个壕沟做了地道成了城市排污通道。

东门桥就在现在的银海商场处,胜利南村胜利北村就是城外,这里的居民是解放前城内的居民移居过来的,因为城内要做学校、医院、机关、商业网点等用途。

小时候,黄州城家家有一个“东门外捡的伢”,东门外就是城郊了。我们小时候,过东门桥就没有路灯,读小学五年级时,开始上晚自习,东门外的学生可以不上,因为远,没有路灯。

我们小时候,黄州城已经向“东门外”扩展了。黄州中学建在现在的东门外;黄冈师范专科学校建在营盘山,古代驻兵护城的地方;胜利街和八一路交汇处新建了“东门粮店”,满足东门外居民购买米面油;现七一商场对面的居民楼和摩尔城临街的房子是黄州城最早的楼梯房,安置移出来的居民,我们俗称“三栋”、“四栋”;王牛奶同学的祖上为黄州古城中的望族,自明弘治年起,到嘉靖初年上,王家共考取进士三名(父三济、次子廷陈,三子廷梅),因一门三进士,人们将他家住的巷(现县医院门诊和新华书店处)命名为“王三巷”,王牛奶小时候也住在东门外,跟咱们平民一样,成为了“东门外的伢”。[捂脸][捂脸][捂脸]

我们小时候,黄州城满打满算不到一万人,现在黄州城近四十万人;城区到东门桥为止,现在城东已经扩展到三台河外的白潭湖片区。古城黄州上千年的发展不如这一百年特别1949年党执政这70多年发展的百分之一,怎不让人感慨党的伟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一追剧
后一篇:蕲春四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