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中历史成绩优异,高中历史学得比较差劲,上班之后对历史又越来越感兴趣。
我发现,如果一段一段地看历史比较容易明白,假如看的年代太长了,就容易看不懂,因为经常看到“颠来倒去”的现象,等到把时间的尺子再放长,到以亿年来计算,就又容易明白了,因为那就不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而是大自然的历史了。
清楚地记得一位生物学教授言简意赅地概括生物求生的规律:
菌类,比如真菌类的蘑菇,孢子大片地传播,菌类,归根到底,是“抓面儿”;
植物,以光合作用为生,争着向光生长,于是:植物归根到底,是“抓光”;
动物,要想生存必须不断捕食,否则就饿死,动物,归根到底,是“抓食”……
等到了人类,一些人不再为“抓食”而烦恼,甚至还有人,可以有精力去研究“美食”,研究食物的“色、香、味、形、器、营养……”,但六十多亿的个体中,还有许多,许多,要为“食”发愁。
远的:非洲局部、伊拉克阿富汗暂且不说,仅以下面同是在美国拍摄的两幅照片为例:
第一张,位于东弗吉尼亚的威廉斯堡,1606年12月20日,第一批英国移民144人从英国伦敦出发,经过5个多月海上航行,于1607年5月13日到达北美洲,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附近的詹姆斯建立了英国人的第一个永久居留地。现在这地方已经是历史旅游名城,还保留着十八世纪的风貌,包括这二百多年前法院门外的断头台,来此旅游的温饱少年以断头台为乐,体验慷慨赴死的“乐趣”……
第二张,被誉为世界“首都”的纽约,时代广场,这位黑人青年,正在饥饿中行乞,他以废弃塑料桶为鼓,敲击着沉重的节奏,鼓点声和着偶尔发出的硬币落钵的声音,融汇在初冬纽约的寒风中……
我还在孟加拉国、柬埔寨遇到过更令人辛酸的画面,实在不忍举起相机……
为什么同一蓝天下,同种生物的生存,会那么的不同?
照片拍摄于1999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