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 苏有朋:从“乖乖虎”到“金句王”

(2015-06-08 18:22:56)
标签:

杂谈

专访 <wbr>苏有朋:从“乖乖虎”到“金句王”  

_本刊记者 刘 燕

 

我坐在某综艺节目演播厅的观众席上,等待苏有朋的出现。这是电影《左耳》上映前宣传期的普通一天,也是苏有朋马不停蹄的第N天。由于拍摄了青春题材电影《左耳》,苏有朋在歌手、演员、制作人之外,又多了一个身份:导演。他的助理说,上完节目,苏导还得去做电影的后期剪辑工作,其实已经做完了,但他不够满意。节目录制地点在北京的南六环,预计晚上10点多拍摄才能结束。看来,这位新晋导演的一天,又要在凌晨结束了。邻座是位将近60岁的阿姨,她一脸兴奋地问我:“你也是苏有朋家的吗?”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所谓“XX家的”,是指某位明星的粉丝。这位阿姨从成都赶来,因为看到微博上“苏有朋官方后援团”在招募现场观众,感觉机会很难得,就来了。环视四周,“苏有朋家的”基本都是女性,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的都有,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却相当有纪律,暖场的工作人员表扬她们“懂事”,这让大家很开心。

 

青春期:楚门的世界

 

苏有朋15岁出道,与吴奇隆、陈志朋组成“小虎队”,作为华人偶像团队的鼻祖,“小虎队”创造了一系列至今尚无法打破的纪录。“小虎队”最火的时候我正读小学,那时的苏有朋,是不干胶贴纸上的明朗笑脸,也是过年时同学之间互送的贺年卡上的劲舞身姿。“小虎队”为我们苍白拘谨、乏善可陈的校园生活打造了一个青春飞扬的梦幻乐园。蔡康永曾说过,大小S姐妹的成长就是一部《楚门的世界》—人生如同真人秀,生活在荧幕和观众的关注中。年少成名的苏有朋亦是如此。只是,台前风光无限的青春偶像,谢幕后依然要回归学生的身份。甚至,要承受这两者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和撕扯。身为“乖乖虎”,无论是公司的前期设计,还是在粉丝的期望里,他都是一个阳光向上的好学生形象。苏有朋不止一次讲过这个故事—一天晚上10点多,刚完成公司工作的他在路边等车,没想到过来一个老伯伯,他很惊讶地说:“乖乖虎,这么晚了你还在外面,你一点都不乖哦!”他就读的建中是台湾排名第一的中学,学校教务处时常会接到粉丝的电话,打听他的情况,询问他的成绩,甚至让校方督促他努力学习。临近大学联考,这样的电话越来越多,苏有朋的压力可想而知。很难想象,时间、精力经受这样双重挤压的苏有朋,居然在大学联考中考出了台湾省第5名的好成绩,升入台湾最好的大学。粉丝松了一口气,或许,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吧。只有苏有朋知道,为了这份不负众望,他经历过怎样的辛苦与煎熬,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勤奋又聪明,苏有朋的成功之道的确有迹 可循。同时,他 那拼尽全力也要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完美主义性格,在那时就初见端倪。

 

成长的挣扎

 

苏有朋的确属于娱乐圈人所说的“冻龄明星”—如今,他的笑容依旧温暖 灿烂,与印象中相比,多了一些从容与稳健。

之前有娱乐记者总结娱乐圈里配合度高的明星,称他们的共同特质是“自带话题”—知道受众和媒体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苏有朋可谓深谙此道—你常常会惊讶于他的幽默和思维的敏捷,以及对网络和流行语的熟悉。

说到做导演的初衷,苏有朋说:“光线影业找我做导演,其实一开始我是 拒绝的……”然后转身说,“此处不是该有特效吗?”《左耳》的男一号欧豪接受采访时说:“导演真的很认真,在片场经常能看到他满场飞……”受到表扬的苏有朋在一旁扬声道:“加戏,加戏!”有记者问苏有朋:“赵薇说 如 果 开 拍 电 影 版《还 珠 格格》,她演容嬷嬷,那你演谁?”苏有朋回答:“当然是皇阿玛了。”因为,“你不知道容嬷嬷就是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对于娱乐圈外的我们来说,苏有朋的人生恣意尽兴,高潮迭起;对于苏有朋来说,从青涩到成熟的每一次成长和蜕变,都是风光在人前,甘苦自知。

到了我读初中时,似乎一眨眼间,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虎队”风光不再,也没有人关心他们三个都去了哪里。毕竟,青春偶像永远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几年后,再次出现在大众眼中的苏有朋,饰演了《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这成了他从歌手到演员的转折点。这部电视剧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在媒体眼中,苏有朋“再次走红”。

殊不知,在两次人生的高潮中间,苏有朋经 历了人 生的第一个低潮期。大三那年,他从台大退学,全力投入演艺事业。“小虎队”的演唱合约结束后,“那时候整个就是一个待业青年,没有学位,演戏也不是科班出身。表演过一段话剧,但不是很景气”。那时的苏有朋还要负担家庭日常开销,经济压力很大,“真的有快要过不下去的感觉”。

还好,他等到了《还珠格格》,并抓住了这次机会—重回观众视野、磨炼演技、拓展人脉……这部收视率最高曾达到65%的电视剧,对苏有朋来说,意义非凡。

只是,一部戏不能吃一辈子,在演多了“暖男”之后,苏有朋一直在尝试突破自己,寻求更大的格局,先后饰演了《情色》中的蔡悟、《杀生》中的牛医生,参演舞台剧《菊花香》……

坊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演员张震的段子—为了拍戏,他 熟读了三国历史、民国史,考了潜水执照,学了近身剑术,获得了全国八极拳冠军……

苏有朋在接拍电影《风声》之后,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白小年这个角色,还为此专门学习昆曲,将一段《游园惊梦》唱得形神兼具。虽然这一段昆曲没能呈现在大银幕上,但这份认真让他最终斩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人生对于苏有朋来讲,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每一次,都尽力做到最好,个中辛酸与付出,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不足与人道。它们都见证了苏有朋的成长,铺就了他从青涩到从容、从纠结到平和的道路。时间,给了他答案。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的成功来得很容易,那只能说明,你离他不够近。

 

男人四十,温润如玉

 

现在的苏有朋,为了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带领主创人员上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电视综艺节目;“17岁,该爱了”“动听的情话说给左耳听”等与电影有关的话题几乎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上无缝对接;他本人在做采访时因妙语连珠而被称为“金句王”;电影上映后,苏有朋放话:“票房过7亿,就让欧豪裸奔庆祝!”虽是玩笑话,但也足够让数量很大、忠诚度很高的欧豪粉丝惊声尖叫、努力拉动票房了。

      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苏有朋的人脉不容小觑。《左耳》的首映礼,居然演变成了《还珠格格》18年后再聚首的大派对,连年近80的“容嬷嬷”李明启都来为他的电影站台。

       男人四十,苏有朋褪去青涩,越发圆融通达,自信从容。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当然,更知道自己要为此付出什么。

      只是,还是会有一些瞬间,让你觉得那个阳光健康的“乖乖虎”从未远离:苏有朋在聊天中提到“小虎队”演唱的《爱》时,总会无意识地比画出手语动作;电影《左耳》的推广曲,他选择了“小虎队”的《放心去飞》;上综艺节目,几位嘉宾站成一排听歌曲前奏抢唱,音乐响起,苏有朋一个箭步冲到话筒前,是T FBOYS的歌— 他看待这“ 三小只”(T F B OY S 的粉丝对他们的爱称)总是很特别,因为他们跟当年的“小虎队”有太多相似之处……

       不忘来路,看清去路,从青春偶像到沉稳导演,认真的苏有朋,温润如玉。

 

电影《左耳》

 

《读者·原创版》:作为一位新晋导演,你认为之前的演员身份带给你哪些帮助?

苏有朋:做演员的时候我会细心地研究各种角色的演绎方法,对于一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积累了很多美学、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方面的知识,这些对于我现在做导演都有很大的帮助。

《读者·原创版》:据说“处女座”的你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力求完美,团队成员也评价你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非常严苛,你怎么评价自己?

苏有朋:我在现场比较严厉,每个细节都会顾及,因为这部电影的基调挺严肃的,是一部极具痛感的青春片,为了保证演员的情绪不受影响,我们在现场的时候不能开玩笑,这也是出于对电影制片方和演员负责任的考虑。但是在生活中,我就很随意。

 

男人四十

 

《读者·原创版》:15岁以歌手出道,后来开始做演员,2012年你首度担任电视剧制作人,这一次又是以导演的身份出现。每一次的身份转变都需要不断吸收和学习吧,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要跟大家分享?

苏有朋:最难忘的经历应该是高三那年休学准备联考,当时压力很大,因为高中前两年都忙

于事业,功课没有跟上,而外界对我的期待又很高。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埋头苦读,最后成绩不错,我自己当时有种再次找回自信的感觉,很有成就感。

《读者·原创版》:在电影的前期宣传中,你作为“金句王”的形象被凸显出来,平时讲话就是这样的风格吗?

苏有朋:还好,不是刻意为之,应该是网友对于我之前说的一些话进行了整理,给大家一种

我总是在说“金句”的错觉,其实真的是脱口而出。(笑)

 

回望青春

 

《读者·原创版》:你说“我不是老了,而是该爱了”,看着这些年轻人,是否会回忆起自己在那个年纪经历过的事情?

苏有朋:拍这部电影时,我想到了自己初次来大陆拍《还珠格格》的事情。从歌手到演员,我吃了很多苦。一开始我的演技不如刚从戏剧院校毕业的新人,压力可想而知,当时也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因为没有人会在乎一个偶像歌手吃了多少苦,大家都在紧张地做自己手头的工作。这次拍戏,我对新人演员的要求很严格,不管是歌手出身还是科班出身,我一律平等对待。作为新人总要吃苦,总要成长,他们每个人在《左耳》的片场都很努力,这让我

很欣慰。

《读者·原创版》:你的17岁是怎样的?有遗憾吗?

苏有朋:我17岁时已经进入“小虎队”了,当时真的很忙,学习、工作两头跑,很累,也很充实,我是觉得,青春期尽量不要给自己留有太多遗憾。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享受校园时光。

 

……

 

本文节选自《读者·原创版》杂志(2015年第6期),现已上市,各地报刊网点有售。邮局订阅代码:28—2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