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忘记苏子,让苏子忘记

(2008-09-05 09:01:14)
标签:

感恩

回报

杂谈

分类: 《读者·原创版》精彩选文

忘记苏子苏子忘记

                                                                      文\海宁

 

请忘记苏子,让苏子忘记

 

 

    在灾区诸多的志愿者中,苏子是最平静的一个。沉默而平静。面对震后一幕幕惨烈画面,不大声哭泣,不痛苦绝望,不盲目安慰……她只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照顾伤员,发放粮食和水,看护孩子,或者搭把手清理一些杂乱的区域……似乎也只能做这些。
  苏子瘦瘦的,皮肤白皙,眉目纤细。她刚刚大学毕业两年,有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请了半个月假,从山东赶到都江堰。
  苏子,是她的乳名。问到她的真名,她就摇头。她不想在这里留下名字。有些志愿者,走的时候,在当地政府部门留了详细资料,是被要求的。他们想记住这些灾难发生时,在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去帮助他们的人。记住,是为了感恩。
  苏子拒绝了这种方式,直到半个月后离开,也始终身份不明、地址不详。能记得的,只是白天她平静地做着一件又一件的事,晚上,有时很晚了,她睡不着,从帐篷里走出来,在废墟旁的空地坐下来,小声吹口哨,手里拿着清理废墟时捡到的一个残缺的铅笔盒,或者一个布满尘土的玩具……
  口哨,吹出怀念的调子。

这样的时候,总觉得她会哭,但走近看,那眼睛,依然是清净明朗的,有淡淡的忧伤和悲凉,却没有泪水。这样的时候,知道这个眉目纤细的消瘦女孩,这个内心充满爱和温暖的女孩,比我想象的更加坚强。
  半个月后,苏子走了。这一拨志愿者中,她不是走得最早的,有几个年轻人,只坚持了两天就茫然离开了,现实的残酷和糟糕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走的时候,他们很不安很颓丧。他们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灾难。而苏子,她来的时候就很明确自己什么时候走。她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后就要回去上班,不能为了做一次志愿者把工作丢了,她知道这一点。人生过于现实,很多东西不能说放就放,有些事,做到问心无愧便好。
  走的时候,苏子很平静,没有遗憾和不安。


    感恩,到哪里才是尽头


    苏子是在农村长大的。丘陵地带的农村,物产并不富饶,童年的记忆如黑白画片一般,有点简单,有点落寞。能看到的最广阔的天地便是长满庄稼的田野;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有几栋高楼、几条柏油马路的县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也没有谁引领她去想象。
  这样的生活里,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记忆,只有一件事,很多年后,苏子仍无法忘记。
  那时候,每到过年,父母都要去同村的一个人家送礼。那些礼品中,有酒有肉,有苏子小时候最爱吃但很少能吃到的点心……在那个年代,对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来说,这礼物,几乎是每年最大的一笔开销。起初苏子不知道是为什么,直到大一点儿,才知道那户人家的男主人曾救过父亲的命,在父亲还是孩子的时候,有次在池塘边嬉戏,失足落水,幸好碰到那人,跳下池塘将他救起……从此,那人成为恩人。最初,是苏子的爷爷每年过年带着父亲去,父亲长大了,便自己去……
  已经读二年级的苏子在心里计算,从爷爷到父亲,这样一件事,竟然坚持了二十多年,并且,还要一直坚持下去。苏子问父亲,他就救了你一次,可是我们给他送了好多东西呀,以后不送了不行吗?父亲厉声打断她,别胡说,那怎么能成,那咱们不成忘恩负义的人了?
  苏子不敢再说话,可小小的心不由问来问去,帮了别人,就一定要人家感激吗?被别人帮过,就一定要回报吗?甚至,她还被要求,在村里见了他们家的任何人,都要有礼貌。有一次,她在学校和一个同学发生争执,说了几句,那个女孩就开口骂她,说你真是狼心狗肺,我大伯还救过你爹的命呢,早知道……
  苏子一下住了口。她不知道,那一次的伸手相助,他们一家到底要偿还多久,偿还多少?就这样在疑惑中一年一年长大,读的书越来越多,在书里懂得了知恩图报的道理……却还是拒绝再跟着父亲一起去进行那场多年不变的感恩仪式。那让年少的苏子觉得沉重,总觉得那场仪式是变了味的,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而直到苏子考上大学,那一切还在进行。苏子不知道哪一天是终结,这将是一场没完没了的仪式吗?带着这个疑惑,苏子走到了外面的世界。
  一个大大的世界。


    有些爱,原来不需要回报


    大学校园身处繁华都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如电视中的画面。苏子在城市的天空下仰起头来,有种解脱了的轻松。不知道解脱的是什么,也许是过去的生活里不愿承担的东西。
  书读得异常艰苦,那艰苦不是功课,而是生活,家里给的生活费只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
  苏子不知道怎样改变,后来同室的女生看出她生活的窘迫,提醒她,可以作为贫困生去申请学校救助。救助?这样两个字却让苏子的心猛地打了一个激灵,她还不知道这两个字的确切内容,却本能地抗拒了。她也在那一刻忽然知道了,离开家的时候,心底解脱的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无须再因父亲接受的那次帮助而永远去卑微地面对施恩的人。所以,救助,她不能接受,报答需要耗费太漫长的时间,令她害怕。
  于是选择了打工,端盘子、洗碗、发广告,在所有课余的时间,瘦瘦小小的苏子为填饱肚子而奔波,拒绝任何人的帮助。
  就那样坚持着挺过了两年。可是生活对这个女孩实在不够宽容,大三下学期,母亲查出病患,要做手术,为了筹集费用,父亲四下举债,终于计算到了苏子的学费,狠狠心对她说,退学去打工吧。
  不知道那一刻有多么焦灼无助,带着一种深深的绝望。苏子最后哭着求父亲,学费自己来想办法,不再要家里一分钱。父亲再无话可说。但可以继续读书的苏子,并没有从绝望中走出。平常打工的钱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学费是几千的数目,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真的陷入绝境了。那天晚上,苏子在听偶尔听过的城市热线节目时,鬼使神差,打进去一个电话。只是想倾诉吧,那种孤军奋战的沉重,她已经承受不了。说到最后,苏子在电话里放声大哭……
  苏子没有想到,几天后,她竟然收到了一笔汇款,数目刚好是她的学费。苏子惊呆了,说不出是感动、感慨还是担忧。她太需要那笔钱,可是她不知道,这样的帮助,以后她将拿什么来偿还——对等的金钱?漫长的时间?从此放低的心灵?
  她犹豫了。
  最后决定将钱退回去,可是对方竟然没有留姓名地址,只在附言上说,希望苏子好好读书。
  钱,在大家的劝说下,苏子还是拿来应了急。当天晚上,她再次打通了那个热线,诚恳地请求帮助她的人给她留下联系方式。她说了父亲当年说过的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她这样说的时候,她觉得她正在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一个小小的枷锁,可是她别无选择。
  没想到几天后,又收到那人的来信,依旧没有姓名地址,信上说:
  苏子,你不需要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固然,人与人之间,恩情不可轻易忘记,但并不是所有的爱,都需要回报。我们只要爱这个世界,并坦然接受世界赋予我们的爱,就是一种美好。不要记得我帮过你,你完全可以忘记我,更无须为此内疚,因为帮助你,对我是一种快乐。如果你真想做什么,就请好好学习,不要辜负自己。如果你真想回报,就请回报这世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真心付出就是美好,无所谓内容和形式,无所谓多少……
  那封信,该是出自一个女子之手吧,字迹小巧娟秀,语言温和通透,如同一把美丽的钥匙,打开了苏子心中困扰多年的结。那个黄昏,21岁的苏子坐在窗前幸福地哭泣。那幸福不是为她所拥有的来自陌生人的爱,而是她终于明白了爱真正的意义。从此,心灵走向彼岸,从容安逸。


  后来


      那个人,没有再出现,苏子也没有继续寻找,似乎像她说的那样,苏子将她忘记了。
  可苏子却从此变了,变得从容坚定,开朗自信。大学最后一年,她依旧努力打工赚取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也不拒绝别人的帮助。
  毕业后苏子找到了工作,工作之余,苏子做过很多次志愿者,比如做孤残救助宣传,做城市环保……没有更多经济能力时,便付出真诚的行动。
  捐助的事情经常会有,城市里每天都有人在求助——走投无路的老人,患了绝症的儿童……会过去送一些钱,什么都不说,放下,离开。也总会被受捐助的人要求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日后报答。苏子总是微笑着摆手,心里默默说,不用记得,请忘记我,因为帮助你,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
  这样的时候,苏子知道,自己从来没有忘记过第一次帮助了她,并带她走出心灵沼泽的那个女子。只是记忆改变了形式,她将她的爱转化成更多的爱,分给了更多人。
  那么,答应苏子,忘记她吧,忘记她曾经那些真心的付出,也让苏子忘记。让这世间的爱,更加轻松美好地传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