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东
沐 斋
“科斗,活东。”
——《尔雅·释鱼》
古人管蝌蚪叫活东,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怎么有这个叫法呢?
唐伯虎《和沉石田〈落花诗〉》:“向来行乐东城畔,青草池塘乱活东。”朱彝尊《河豚歌》:“河豚此时举网得,活东大小同赋形。
”可见,直到明清两代,“活东”这一称谓还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文本和语言习惯之中。
今天或许有人这样反应:“活东?是不是指‘活的东东’呢?”时代变了,语言变了,你如果去问唐伯虎:“伯虎是什么东东?”伯虎兄肯定会疯掉。
然而,“活东”这个字眼倒并未彻底消失。广州有个著名的娱乐场所叫做“荷里活东”DIS
CO——乍看起来很古怪,然后令人联想到那首汉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荷里活东”,难道是指荷花池里游戏的蝌蚪?正如舞池里扭动得很high的人们——那样的话,这个名字简直是太雅致了,太有诗情画意了。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荷里活”,在香港、广州等粤语地区,就是“好莱坞(Holly
wood)”,而“荷里活东”其实是指Holly鄄wood East Star
Trax,全称“东方好莱坞明星舞会”,曾经风靡整个20世纪80年代,它有个响当当的简称:“荷东”,作为当年那些沉迷电子音乐的年轻香港乐人的代表作品,1985年引进大陆后,“荷东”这个品牌,旋即成为时尚青年疯狂追捧的最爱。
虽然我并不是舞迷,也不喜欢电子乐,更非摇滚青年,但多少还是留下了不深不浅的时代印记。记得那时我的一个堂叔,正值青春年少,整天穿着喇叭裤,披件西服,上衣口袋插白色手绢露出一角貌似许文强,走在街上,手里拎着重重的双卡录音机,累得他摇摇晃晃,脸上却带着自信而得意的微笑,笑声则被那盘震耳欲聋的“荷东”盗版磁带所淹没。
这样一来,那种以为“活东”是广东话的古汉语遗存的猜测就走到了绝路,也就并无风雅可言了。但它启示我们,“活东”这个词汇,首先一定跟古汉语有关,其次,它应该可以从各地方言中寻到蛛丝马迹。
有了这两条线索,答案终于渐渐浮出水面。《说文》:“东,动也。”东方,呼应春天和早晨,日出而作,万物萌动,那么“东”字也就是“动”字。原来如此——
“活东”,就是“活动”。河南东部地区称蝌蚪为蛤蟆“各篓子”;陕西一些地方叫“哈鱼子”,就是瞎鱼子,其实蝌蚪并不瞎;苏北话,蝌蚪叫“崴物”;温州话,比较直接,叫“欧蟆仔仔”,就是蛙仔,也有叫“哭岛”,纯粹是“蝌蚪”之发音的差异。算来算去,竟然是东北话最接近“活东”的词意。
东北人管蝌蚪叫“咕咚”,或者“蛤蟆咕咚”。“咕咚”在东北话里有两个含义,一是形容词,表示精灵古怪;二是动词,活动的意思,尤指“不规则运动”,用物理学的术语说,就是“布朗运动”。在这里,“咕咚”显然就是《尔雅》所谓的“活东”了,意思是“活动”,就是游来游去的活动的东西。那么,按现代人的理解,“活东”就是“活动的东东”也没什么不妥,真是歪打正着。
“荷里活东”的咆哮依然可以在都市的水泥夹缝中听到一些残鸣,80年代的青山绿水,却消失在环而不保的市场经济洪流中。于是,活东的身影越来越难见到,小蝌蚪藏在我们童年的梦境里,偶尔动一动,动一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