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7期作者回应——软硬兼施

(2008-07-10 17:10:04)
标签:

杂谈

软硬兼施

文/毕诗成

 

  在有些人眼里,我们做时事评论的,个个都像属狗的——见到好蛋坏蛋都想挑挑骨头,逮着个人总想把人家解剖解剖,似乎时时涌动着“上前咬两口”的冲动。有朋友说,你们这些人的心理是阴暗的。对此,我坚决不承认。我承认的是,此等存疑是有志于社会批评者的逻辑前提,正如同道人所言:“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应该说时事评论的确是以快刀斩乱麻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为表征,以嬉笑怒骂、挥刀游刃为境界追求,虽于现实面前亦有春秋曲笔,但夸就是夸,骂就是骂,一刀砍掉一个大头菜,这还是目前评论之“主流”。


  说实话,走上评论这条路,越发不敢奢望自己的评论与杂文会在《读者》上见光。因为自打敝人还是一个小屁孩翻阅《读者》开始,这份杂志给我的印象是在温柔的流水般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阐述人生真谛。对于人性的挖掘与剖析,所见杂志似乎无出其右者。


  感觉上《读者》的文字是“软”的,属于抚慰心灵的那种软,软得足以以最强的生命力往我们的骨头缝里钻;而评论文字是“硬”的,属于直来直去的那种硬,硬得足以让人心生排斥。意外的是,今日的《读者》(原创版)在提升“软实力”时,以更大的胸怀与包容,做起了“关注”——不管是关注公民表达权、关注雪灾,还是地震的反思,其社会指向是非常明晰的,其社会关怀是直接的,其欲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溢于言表的。对于一份有影响力的人文杂志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姿态。


  “原汁原味,创新生活”是《读者》(原创版)的口号,生活与人心的关联需要不断地窥见;生活与社会的关联,亦同样需要此等洞察与窥见。我想,这或许也是《读者》(原创版)主动吸纳评论和杂文的原动力吧。诚然,一份月刊杂志不可能包揽所有的文体与问题,但当一份令人尊敬的杂志,表现出更宽阔胸怀与包容之力时,我们没有理由不侧目。


  不管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在最高境界中都会有共通之处,古代武术家就有不少从舞蹈、书法中汲取智慧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碰撞,对我也有很多启发。“贩卖观点,未必总是硬邦邦”——这是我常常假想的读者在《读者》(原创版)上看到拙作所发表的评论,并因此对每一次忝居一角而不安。未必安慰的是,每一次不安,都是崭新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