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者回应:《巴东的“一夜情”》作者 蔡成

(2007-06-22 17:51:19)
分类: 《读者·原创版》作者
关注土地,关注
——写在《巴东的“一夜情”》之后
文/蔡成

 

 点击浏览《巴东的“一夜情”》


  我从事写作已近6年,最初多是关于爱情。4年前为创作一套乡土题材的书稿,我断断续续走过不少偏僻的农村、山区,用近百万文字和数千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画面。这使得我的文字有了重大转变,“关注土地,关注美”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写作的主题。也因为当初丰富的所见所闻,尽管前些年我生活在深圳,但我心中的土地却更多地展示如下色彩:穷困、贫瘠、荒凉、沧桑、愚昧、落后……但与此同时,我眼中的土地又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原始、朴素、厚实、良善、沉静之美——我说的“土地”,不只是泥泞遍地的土地,更多的是肉体与心灵始终亲密贴近土地的大多数底层民众。

 

  去年,我移居澳洲。偶然在悉尼红十字会看到一组贴在墙上的“黑镜头”,那些拍摄于世界各地的照片让我震惊:满目疮痍的土地、穷困哀苦的民众……这是所有国家共同的沉痛!又一次偶然,移民澳洲多年的内蒙古女子刘芳和她的丈夫王涛告诉我,他们常去做礼拜的基督教会,在贵州捐建了好几所学校,并发动教友去贵州支教。刘芳捧出一摞照片……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走过的山野村落。文字,像流水般奔涌而出,一个晚上,我写就了8000字的文章,后一再删改,就成了《读者》(原创版)第6期的《巴东的“一夜情”》。我想告诉你们,写本文结尾时,我曾落泪。

 

  我并非刻意去渲染穷困愚昧,因为我所描述的是真实的镜头。我也非肆意捏造巴东的良善之举,正如刘芳所言,即便在澳洲,自己省吃俭用,却将钱物源源不断邮往遥远的中国扶贫助学的人也比比皆是——这当中,包括刘芳夫妇,他们坚持不懈地为一名贵州女孩缴纳学费。

 

  我想说,只要你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巴东。

 

  我在悉尼多买了几本第6期《读者》(原创版)杂志,赠给两家华人教会,我还“别有用心”地说起刘芳他们教会在中国助学的事。有位牧师说:“我敢肯定,读了《巴东的‘一夜情’》后,一定会有更多澳洲华人去中国扶贫助学。”我至今还未信耶稣,可若真如此,我将暗喜,更会真诚地说,谢谢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话,我在此照搬。

 

  远在异国,我思念故土的一草一木。往后,我笔下的文字,仍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我的祖国,关注土地,关注美。

 

  蔡成,《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先后在《读者》(原创版)发表多篇作品,深受读者好评。《巴东的“一夜情”》一文在2007年第6期《读者》(原创版)我最喜爱的文章评选中排名首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