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读者原创版
读者原创版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692
  • 关注人气:24,5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悦然:从葵花丛中高飞的誓鸟

(2007-02-02 18:01:54)
分类: 《读者·原创版》精彩选文
   “千万不要羡慕我,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外表完美的东西,往往破绽最多”。
   
坦白地说,很多作家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废人。
    我是有野心的。我希望自己的每部作品都有进步,而不是在重复。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纯文学作家。


 张悦然:葵花丛中高飞的誓鸟
                             文/一盈

http://s3.sinaimg.cn/orignal/474a358fce342c3d817d2


   记住“张悦然”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是源于《葵花走失在1890》。在这部类似西方印象派油画的小说里,张悦然把自己幻想成一朵热烈的葵花,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段对艺术的痴迷与献身。

  如今,走过《葵花走失在1890》的浪漫、《樱桃之远》的纯真、《水仙已乘鲤鱼去》的挣扎求索以及《誓鸟》的传奇警醒后,这位曾经青葱的女生越来越专注、沉静甚至瑰丽。有人用“80后最富有才情的女作家”来形容她,不是溢美,而是客观。

  与张悦然约在“雕刻时光”咖啡馆。环境非常小资,而现实中的她,漂亮得令人艳羡,华丽得令我吃惊。她化精致的妆,披黑绒披肩,粉裙长靴。上身是别致精美的公主衫,丝绸面料,黑松石项链,双肩裸露得近乎肆无忌惮。青春、美丽、才情、优裕……
对于这个年仅24岁的女生,上帝似乎过于偏爱。

  “千万不要羡慕我,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一落座便脱口而出。

  如此沉重的话语,如此年轻明艳的女作家。当二者糅合交织在一起时,故事,便这样娓娓道出了。



  才女与美女,这个曾经被人们认为势不两立的概念,在张悦然身上得到了统一。然而,看似拥有一切的她却说:“越完美,越千疮百孔。”

  《读者》(原创版):你的小说以想象力著称,充满了童话的美丽。为何会有这样的气质?

  张悦然:我小时候特别孤独,经常独自看书。爸爸是中文系教授,有很大的书架,我从小便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童话和神话故事,很受影响。

  《读者》(原创版):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为写作进行一些有意无意的铺垫或训练?

  张悦然:从来没有。一直到去新加坡上学前,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写作。我甚至很少写日记,更没有投过稿,因为总是害怕被人拒绝。直到高三时,学校统一帮我们投稿参加第三届新概念作文比赛,每人投3篇。结果我竟然因为《陶之陨》获得一等奖。

  《读者》(原创版):既然有这么好的写作天赋,为何念了理科?

  张悦然:我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让我对写作产生了一种挫败感,不敢以它为目标。在上世纪90年代,文学的可能性太窄,一个文人在社会上看不到太多希望。父母没打算让我往写作方向发展,他们希望我成为公司白领,过安定生活。还有,我爸爸的专业是中文,他觉得中文系并不一定能带给作者健康的写作面貌。我现在觉得父母是对的。如果我有孩子,我也不会让他走一条特别狭窄的道路。

  《读者》(原创版):你常说,在新加坡,是因孤独而写作。

  张悦然:是的。因为作文获奖,我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可临近高考时,国家教育部突然下达批示,不准保送。于是,我只好辗转去新加坡攻读计算机。新加坡并不适合我,那里的人文气氛很差,没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我非常孤独,写了一篇《赤道划破城市的脸》。

  很久之后,有一天有人发国际短信告诉我,网上有很多人正在讨论我的文章。下课后我立刻跑到计算机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搜索,果然看到好多读者说喜欢我的文章。当时我的眼睛“刷”地红了。如果这些回音早些被我看到,或许我会写得更多更好。但此刻我却来到这个孤岛上,学习与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有一种“错过”的伤痛。

  《读者》(原创版):但你还是坚持写下去了,并以《樱桃之远》博得文坛的好评。

  张悦然:《樱桃之远》是我生活中的剧变。20岁时,我在新加坡写《樱桃之远》,完全处于封闭状态,如同置身于孤岛,心态特别宁静。出版后,我回到大陆做签售,突然发觉原来自己已经有了很多读者,被很多“粉丝”崇拜着。那时我的心态很浮躁,马不停蹄地奔波,有时甚至一天跑两个城市,每天被鲜花和赞美包围。

  但8月份,我不得不离开这种风光,重返新加坡上学,做回那个默默无闻、为枯燥学业犯愁的大学生,落差特别大。我感到很大的“空”,不知该如何平衡,情绪也不稳定。然后我写了《水仙已乘鲤鱼去》。

  《读者》(原创版):从《葵花走失在1890》到《樱桃之远》到《水仙已乘鲤鱼去》,这一路走来,你顺利得令人羡慕。

  张悦然: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相信一句话,“外表完美的东西,往往破绽最多”。世上没有“完美”,为了维护这种所谓的完美,他(她)势必会顾此失彼,令生活布满漏洞。

  其实我心里很挣扎,不知是否该放弃学习计算机,不知文学道路能否顺畅地走下去?以前我的成绩很好,但后来因为写作,我的专业课便落下许多。我自卑又茫然,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像得了自闭症似的,不愿意出门,害怕别人议论我,害怕国内“粉丝”们知道我的专业成绩不好。在《水仙已乘鲤鱼去》里,我塑造了一个有暴食症的女孩,其中有我的影子。那时因为不安,情绪紧张,我不停地吃东西,试图用食物来填充自己的“空”和不安。比如你曾经在新浪聊天室看到我很胖,那便是暴食的后果。

  《读者》(原创版):可在这方面,韩寒就做到了走自己的道路。

  张悦然:韩寒毕竟是少数。他可以特立独行,放弃很多东西。但我没有这个勇气,最起码不想让家人为我担忧。我是一个有很多负担的人。

http://s12.sinaimg.cn/orignal/474a358f7dec25ccac20b
  尽管在写作方面成绩斐然,但对于“文学创作”这条道路,她保持了一只誓鸟般的专注与警醒。

  《读者》(原创版):你一直被定义为偶像派、美女作家、玉女作家等。感觉如何?

  张悦然:不认同。如果这是一个由我来诠释的全新概念,我可能会高兴。但这些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作家身上被赋予太多意义,很不好。

  《读者》(原创版):你打算把写作作为职业吗?

  张悦然:不会。否则这样对自己、对写作都会造成太大压力。我认为作家应该有别的工作调剂,但恐怕这种调剂很难找。

  
……


  《读者》(原创版):看来你选择了一种很痛苦的写作方式。

  张悦然:是的。创作时间越长,对于作者本人的伤害也越大。这是一个看不到结果的艰苦工程,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当你真正沉浸进去时,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你分担的。

  《读者》(原创版):为什么不试着选择一种轻松快乐的写作方式?

  张悦然:我想我是有野心的。我希望自己的每部作品都有进步,而不是在重复。超越自己很难,而且面临的风险很大。

  
……

  几个月前,她突然一反温婉低调的姿态,通过对郭敬明的严厉批判反省整个“80后”,从而引来“80后”文坛的一片哗然。随后,她又以新书《誓鸟》毅然决然地与“80后”划清界限。

  《读者》(原创版):为何想到写文章“讨伐”郭敬明?

  张悦然:因为我曾经为郭敬明的《幻城》写过序言,在许多人眼中,我们的关系非常好。如果我继续沉默下去,便是默许这种抄袭。我发表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明我的立场。我对于文坛的抄袭非常反感,同时希望郭敬明的“粉丝”能分清黑白,不要继续盲从。

  《读者》(原创版):相信在写这篇文章前,你也做过不少心理斗争。

  张悦然:是的。因为郭敬明和我的“粉丝”很多都是重合的,我现在等于让他们做一个二选一。事后很多郭敬明的“粉丝”到我的博客上骂我,不少我的“粉丝”也发誓再也不看我的书。不过我觉得没有是非观、一味盲从的“粉丝”,不要也罢。这样的“粉丝”,对一个作家的写作无甚意义。

  《读者》(原创版):为什么非要和“80后”划清界限?

  张悦然:我认为“80后”是一种先天残疾。因为我们是独生子女,很多人都欠缺和别人合作的能力,自私、自信得没道理,所以“80后”作品里自我的影子会很重。目前,“80后”作家也被固定为某种不健康的形象,让人联想到商业、市场、不认真等。这和我本人并不一致,我抵制这些概念。

  《读者》(原创版):你似乎一直在反思,常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功多么令人怀疑”。

  张悦然:是的。我一直都在反省,也希望“80后”作家都能反省。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功有太多文学以外的因素。这就好比我们懵懂地上了一艘船,这船是用商业元素制造的,我们没办法逃离,不得不去适应它,以致渐渐迷失了自己。我们和以往任何作家都不一样。我们先得到商业市场的认可,而没有得到文坛的真正认可。所以我们应该反省:自己出现、存在的方式到底是不是真正健康且有生命力的?

  《读者》(原创版):你觉得你能抵制得了种种商业诱惑吗?

  张悦然:我在努力。比如说我能沉住心,用整整两年时间写《誓鸟》,中间没有出过任何乱七八糟的书;比如当郭敬明办杂志后,也有不少人劝说我办杂志,但我还是挡住了这种诱惑;比如出版小说时,我会坚持自己的小说名字。

  《读者》(原创版):你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张悦然:纯文学作家。《读者》(原创版):目前很多作家都在明星化。如果有机构来对你进行商业包装,你会排斥吗?

  张悦然:适度的商业包装我不排斥,但一定要求它的内核很坚实,是文学,而不是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读者》(原创版):有没有考虑过假如哪一天,读者不再喜欢你了?

  张悦然:那肯定是一个打击。不过我也在挑选读者。我希望写给一些真正具有文学判断力的人看,当然不一定是评论家。我喜欢被一小圈人喜欢,你会觉得和他们真正心心相印。他们是你真正的伙伴,鞭策你、鼓励你、警醒你。

  
……

    《读者》(原创版):现在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孩子们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着。作为过来人,你给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张悦然:首先要真正地爱。要把文学当做恋人一样爱,不离不弃。最重要的是多读,每天生活在文学的季节里。不要太追逐名利,对于名利,想得越多,反倒离得越远,还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把写作水平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