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者回应——我给《读者》(原创版)投稿的经历

(2006-09-06 17:17:49)
分类: 《读者·原创版》作者

爱的方向

——我给《读者》(原创版)投稿的经历

/杨如雪

 

承《读者》(原创版)厚爱,自创刊以来,发了我六篇文字,周围的几位文友就认为我和编辑部关系特别好,认为我和主编是老铁,有的还问我是否去过兰州,是否请他们吃过饭,但说实话,直到现在,别说照面,连个电话也没打过!一是因为性格内向,给生人打电话会让我紧张,第一句话说出口很困难,这叫"语言交流障碍"吧;二是因为我也做过编辑,老觉得贸然打电话会给编辑添压力,电话铃声还会吵到隔壁,编辑稿子和写稿子同样需要安静的,而且稿子不合适会让人家为难。

 

联系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这个投稿邮箱特别灵,一点发送键,不出一月,最快的时候是一星期之内,就会接到用稿通知.如果稿子合适的话,编辑老师会很温暖真诚地回复致谢,感谢您对本刊的支持,希望您……”云云,我都快背下来了。投稿这么多年,觉得《读者》(原创版)的编辑延续了《读者》集团一贯的好风气,就是非常尊重作者。我原先给《读者》投稿,"原创精品"栏目上也发过几篇,也是只通过电子邮箱,没有打过一次电话,也是很快就收到邮件回复,还有温暖真诚的致谢信。投稿遇到这样的编辑,真是幸运。

 

尊重,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和鞭策。有自己觉得好的稿子,第一个念头就是先发给《读者》(原创版)试试,不行了再发给别的地方。

 

还有原创的定位和内涵,也是让我欢喜的,在博客上看了很多读者的跟帖,赞她人性化,人情美,温暖感人,内容饱满丰盈,活力新鲜……这些我统统理解为一个古老的词:爱。再一个古老的词:真善美。是的,我觉得她引导着爱和真善美的方向,而我无论作为她的读者,还是作者,从中都受益很多。从某种意义上,编辑的眼光,也调整着作者的心态,作者笔下的人物故事,又从读者那儿反馈回来,这样三方之间,形成一道活的流水,奔腾着,循环着,流入大海。不曾谋面的编辑和读者,不曾吃过饭打过电话的陌生人,倒好像是最熟悉亲切的至友家人了。

 

有两位文友也想投稿,和我诉苦,说自己没有名气,怀疑编辑会不会看,会不会认真看.我说只要你稿子合适,杂志是靠读者吃饭的,编辑的业绩是靠稿子质量的,你有好稿子,编辑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不看或不认真看呢?天底下哪有这么奇怪不通的事情?发不发又和名气有什么关系呢?我拿自己举例,我也没有名气啊。你的稿子起码要先打动编辑,通过编辑的手发表,如果你的文字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感动了读者,读者就知道了你,你从此也就有了名气啦。

 

但是有的文友还是不相信,硬要我推荐,以为我有多大面子,我也小心推荐过几位文友的文字,有的合适的就发了,不合适的,面子就免谈了。发了的赶紧感谢我,我也高兴祝贺,但我心里知道这是多此一举。果然下次那两个作者就直接发过去了,不通过我这个"编外"了,大概也认同了多此一举吧。杂志又不是一个人办的,说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也是奇怪不通的。

 

说来说去,最终还是要感谢编辑这个彩虹桥,让我的文字有机会在这里和读者见面。作者写字自有隐秘的快乐,读者阅读也是一种快乐,要不怎么管阅读叫悦读呢。——只有夹在中间的编辑,他们一整月的紧张劳动,我们一个小时就不知不觉消化掉了,这真是一种消磨人的职业,我有时候甚至会同情他们。听说原创版的编辑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在编辑策划校对的每一个瞬间,付出的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梦想激情和生命啊。

 

    总之,你就想想,连我这样电话都轻易不敢打的人,和人面对面打交道都有障碍的人,也会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大胆投稿,稿件也能在《读者》(原创版)上发表,难道你的勇气还不如我吗?至于别的想法,不必怀疑,只要稿子合适,保证你很快会收到《读者》(原创版)的一封温暖真诚的回复致谢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