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5期原创版精彩文章节选——《策划背后的缺失》

(2006-05-12 17:42:48)
分类: 《读者·原创版》精彩选文
  为盲童圆梦,两千人共同编织“世上最美丽的谎言”;为挽救爱子,农民给亿万富翁写信求援……或许这些故事带给读者的只是感动,但记者徐迅雷却以其职业的敏感发现了其中的媒体“策划”痕迹以及——
 
策划背后的缺失
文/徐迅雷
 
  感人的故事留给人的记忆是美好的,而加入了“策划”的感人故事带给人的思考则是复杂的。

  “……小欣月摔倒在学校的操场上,髓母细胞瘤给这个天真的孩子判了‘死刑’。3个月前,小欣月失明了。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站在天安门前看升旗仪式,听国歌响起……好心的市民愿意帮助欣月圆她的北京梦,但她的身体状况不好,医生建议不要去。为了不让欣月
失望,父亲编造出善意的谎言。他决定在长春找一个有国歌响起的地方,到时就告诉她,那里就是天安门。”于是,两千颗爱心编织了“世上最美丽的谎言”,模拟了一场天安门升旗仪式。……

  公众明白,模拟天安门升旗仪式,是一场两千人共同参与“策划”的华彩篇章,它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为一个小女孩“圆梦”,更要紧的是让小女孩获得救治。或者说,“两千人模拟天安门升旗仪式”是为“获得治疗”所做的一个铺垫。因为“形而下”的获治疗渡难关,实在比“形而上”的看升旗圆美梦更迫切、更紧要。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是,“病”并不意味着“死”,只要能获得良好的救治,绝症也不一定就是鬼门关。可是,对于不富裕而又无保障的人来说,事情就不是这样了。在“看病贵”、“看病难”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时,绝症的降临确实就如天塌下来一般,轻而易举就能压垮一个普通的家庭。如果没有社会的保障和救济,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非常脆弱的。多少家庭因病返贫?多少人因患病得不到救济而无奈地告别人世?小欣月们要寻找活路,只有依靠媒体和社会的帮助。但求助者确实太多,媒体的寻常报道也已无法打动人心,于是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媒体联手操持的种种“策划”,这些策划越来越新奇,恍惚让人感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只有靠策划才能获得救济的时代。

  稍微回想一下,就有太多的例子。典型如被称为将富豪送上“道德烤架”的给富豪写信求助事件。这件事发生在今年年初,同样是在东北。贫困的吉林农民刘福成,因为11个月大的女儿身患先天性心脏病却无钱救治,于是给施正荣、刘永行、黄光裕、陈天桥等6位中国
富豪写信求助。这样的举动实属无奈,“没有办法”——这是刘福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但报道中配发的“丈夫给富豪们写信,妻子在旁流泪”的照片,似乎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策划出来的“点子”。作为媒体中人,我也曾采写报道过类似的事情,深知个中滋味。……
 
  不久前看凤凰卫视的节目,其中有个短片讲到媒体提议帮助策划的事,让人已不仅仅是辛酸了:一男子为了给母亲治病,求助于媒体。记者告诉他,如今仅做一般报道是没有用的,得策划“非常方案”。记者提出的“策划方案”是让男子背着他的母亲去大桥上跳长江。这位男子不从,他担心“跳”得不好还真让母亲葬身长江了。而且“媒体策划人”提出,策划成功后获得的社会捐助要“五五分成”,也就是说媒体帮你策划,给你报道,它也要直接拿到好处。

  无救济即无政府,无保障则无社会。救济和保障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完善提供的公共物品。个人意义上的慈善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层面的救助也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的是完善的政府层面的救济和保障。在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之后,公共物品供给的稀缺,成为社会的一个主
要矛盾,这个矛盾的焦点又落在了医疗等很花钱的方面,“无钱治病”成了“无保障”的一个最大软肋。
  ……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救济和保障体系,所以只能让社会提供“剩余型”的有限救济。“剩余型”济贫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至于政府的救助,侧重点仍在“大扶贫”、“泛救济”上。“大扶贫”、“泛救济”,就是以计划的方式拨一笔款下去,看起来是普降甘霖,其实是杯水车薪的毛毛雨,加上一些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该到的人手里就只剩“五毛钱八两米”了。“大扶贫”、“泛救济”虽然也包含了“济贫”和“保障”的意义,但与现代社会救济制度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
  像看病之类,经济困难还可以通过策划来赢得救助,而经济之外的呢?比如需要非贫困意义的重大法律救济,难道也能通过策划炒作来搞定吗?再比如教育,读不起书的孩子还是要靠白芳礼、刘念友来资助吗?白芳礼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上学,74岁高
龄的他,一蹬就是十多年,捐款金额达三十多万元,跑过了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路程,直到他91岁时逝世。这是个人的“荣”,还是社会的“耻”?刘念友老师每月只有八百多元工资,3年来下井挖煤,用微薄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是老师的“荣”,还是教育的“耻”?

  如今我国居民的存款已达“宇宙级数”,万亿存款搁银行里干吗?原因很简单,大家都不敢花钱,要留着读书防病养老。面对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
  在《反贫困法》《社会救济法》等法律缺失,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时代,我们还将不时看到以“策划”而赢取人文关怀、人道救济的例子。对于“在乎生命”的“鱼”来说,救一条是一条,这是好的。但作为公民的我们,在伸出援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敦促
立法机构早日出台完善的相关法律,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起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