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式微的银光中守望

标签:
林小耳花之痕林芳银匠民间文化文化 |
分类: 那些人那些事 |
http://s7/middle/4749cf22gc35bf8f8bce6&690
这篇采写民间银匠的文章5月5日发在《三都澳侨报》,6月25日《福建日报》亦采用了此文,有所删改。
谁在式微的银光中守望
文:林小耳
我国的银首饰、银器的使用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到了宋、元时期,银器制品逐渐开始商品化,并开始在民间流行。明清时期,我国金属工艺空前发展,银饰文化在民间落地生根,银作坊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职业而越来越兴盛。
四月一个明媚的清晨,我们走访了位于蕉城海滨路的一家老字号———林德团金银首饰店。在传承人杨月术小而简陋的作坊里,摆放着生产银饰品的简单工具和设备,各种式样的锥子、钻子、刀子让人大开眼界。他正在制作一个银镯,边忙手里的活计边和我们聊。
杨师傅介绍说,他们这家老店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取字号“林德团”寓意“林家以德为本,一团和气,生财有道”,传承至今已有维、朝、家、锡、福五代人。
杨月术从1999年开始学习民间银制品制作这门手艺以来,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他说,清末民初时,蕉城民间婚嫁、生仔风俗、畲族服饰文化银饰用品,以及外销市场为当地银饰手工艺行业提供了广阔天地,因而这一时期蕉城的银饰品手工艺行业十分繁荣,拉线、挑花等制作水平非常精湛,那些身怀绝技的老银匠当师傅,亲自带徒传艺,才使得这门手艺得以流传下来。但近几年,人们对金饰品的需求大大增加,银饰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银器制作更是日渐式微。
http://s10/middle/4749cf22gc35c1c123179&690
(银饰制作的第一步就是熔银)
http://s2/middle/4749cf22gc35c21140ef1&690
(反复打磨银块)
杨师傅一边说,一边娴熟地熔银、打坯、鐕花……一小块原本粗笨的银锭在他的手中灵活地翻飞,不断变幻着模样,越发熠熠生姿。旁观这一过程,感觉煞是奇妙。一般说来,打造一件银器需近二十道工序。银匠先要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经锤、敲、压、剪、刻、镂、缠、磨、雕、焊等技艺打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经过一系列繁琐细致的工序,一只漂亮的镯子终于在杨师傅手中大功告成。“现在的年轻人大都缺乏耐心,学成制作银饰品的技术需要3到6年才行,很多人都不能坚持下来,”杨师傅说到这一手工艺制作的传承问题颇显无奈,“在宁德这边,在我们这一代之后基本没有人再收徒弟了。银饰手工制作的要求会更细致一些,手工打制出的银器、银饰有韧性,且纯度也更高,工厂做的是批量化,流水线的。”杨师傅说,他现在正准备将银制品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使这门传统手艺能得以传承。
离开杨师傅的作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渐渐隐退。但愿杨师傅并不是“末代”银匠,但愿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当人们掏出某一件银饰时,它朴拙而浅淡的光芒里折射出的仍会是独一无二的质感,它仍是经由某一双手细细打磨出的带有温度和灵性的孤品。
http://s12/middle/4749cf22gc35c26ed570b&690
(将银块打磨后变成长条形)
http://s6/middle/4749cf22gc35c2ac3e5c5&690
(将银条打磨过的一头放入拔丝板下端,拔丝板上圆孔的直径是依次递减的,拔出的丝,细而匀称)
http://s11/middle/4749cf22gc35c3450baca&690
(银条通过圆锥形的木棍来确定制作手镯的大小)
http://s6/middle/4749cf22gc35c35915fc5&690
(用焊枪将制好的银镯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
http://s13/middle/4749cf22gc35c3706aa9c&690
(最后用玛瑙刮银表面进行抛光)
http://s2/middle/4749cf22gc35c391a00f1&690
(银镯雏形)
http://s12/middle/4749cf22gc35c3ae9ff8b&690
(经过多重手工工序终于将银镯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