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闻小泾和他的“蝉”
(2012-03-22 21:02:17)
标签:
林小耳花之痕林芳诗歌闻小泾蝉读后感文化 |
分类: 小女子乱翻书 |
诗人闻小泾和他的“蝉”
文:林小耳
闻小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诗人。事实上,他也已经诗人很久了,只是低调,如深深蛰伏的蝉,只有那些文字是他一旦破土而出后不绝的嘶鸣。
说起来,他确实是个让人不得不把他与“蝉”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且看他先后出的两本诗集《空网蝉》、《听蝉》。私以为,两本诗集的书名均与“蝉”有关,该不是巧合,而是刻意而为。显然,他该是乐意与“蝉”扯上点关系的,如此,我便算投其所好吧。
他出《空网蝉》的时候,我们还不认识,所以,在他赠书的对象里,我是“漏网之蝉”,无缘拜读此书。好在,之后小耳有幸《听蝉》。在《听蝉》这本诗集中,有意地去翻读了几首与蝉有关的诗作,现择几首与诸位共享:
《听蝉》
我来了,还是你来了?——“瞿瞿,瞿瞿,
瞿瞿。”我们在声音里相遇。在
杂草的上方,在杉树林里,在
一座坟墓的上空。我看不清
你的身姿,你却透过疏枝,将我
观察得,一清二楚。——“瞿瞿,瞿瞿,
瞿瞿。”我是不是,还是去年的我?血液里的
茅草,是不是有了枯萎的痕迹?而你的声音
还是如去年一般葱茏。——“瞿瞿,瞿瞿,
瞿瞿。”也许,我得把你的声音
攒成一枚花蕾,带回卧室,直到天黑
它发出的光,仍熠熠地,照亮
我阴翳的眸子。
(2009年6月29日)
《也是一只鸣蝉》
有时候,真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鸣蝉
躲在浓荫里,借着夕阳
送过来的一丝光,把自己体内的郁气
一声一声地喊出来
也许没有观众。自己心仪的
偶像,远在另一根枝头上
中间隔着,丛丛的荆棘和芦苇,也要把自己的郁气
一声一声地喊出来
直到变成一个空壳。告别了来年
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红,藏在一个
直立行走的身体内,透过胸腔,也要把自己的郁气
一声一声地喊出来
(2009年7月14日)
《寒蝉》
稀稀落落的蝉声,丢到
地面以后,就变得一片枯黄,随即被风
向更偏远的角落,吹散
伴随了我整个夏天的蝉声,也在
我的体内,营造出一丛绿荫,但它不会
因露水的颜色,而凋萎
要不了多久,蝉声就会蜕为漫天的雪花,它们
一声不吭,但却冷彻你的心髓
(2009年9月12日)
《节令之后》
是谁的一声命令,熄灭了
所有的蝉鸣;树林间,只有
风,搬动着落叶的沙沙声
然后是搬动我的足迹,向着
黄昏的天空,染它以落叶的颜色,并且
向秘不可宣的深渊
十七年的蛰伏,只为了这几声动情的
吟唱,不管有没有谁聆听,不管在
水流的内部,是否刻下它的密纹
同我一样,过些日子,你们就到药铺
去寻找吧,我苦苦熬出的声音
会炙你的相思,以及一丝的心痛
(2009年9月20日)
把这几首诗歌按照创作时间排序,再对应诗歌内容,就不难发现,这些诗歌都是诗人在那个特定的“此时此境”中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心声和独特感悟。
写《听蝉》时,夏日刚临,诗歌在起句就发问:“我来了,还是你来了?”“我”与“蝉”互为观照,并且“在声音里相遇”。蝉声仍然是“如去年一般葱茏”,而“我是不是,还是去年的我?血液里的茅草,是不是有了枯萎的痕迹”,这样的发问,让物是人非的流逝之感、沧桑之感于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但结尾的笔锋一转,“也许,我得把你的声音/攒成一枚花蕾,带回卧室,直到天黑/它发出的光,仍熠熠地,照亮/我阴翳的眸子”即便是时光不复,这蝉声,这曾在生命中最嘹亮的呐喊、最葱茏的一段岁月却仍然会透出光亮,给人以鼓舞。诗中的“蝉”“我”合一,耐人寻味。
《也是一只蝉》写于盛夏之时,此时恰也是蝉鸣最旺的时候。诗歌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想把“体内的郁气,一声一声地喊出来”的愿望,一唱三叹,反复强调,情感饱满而炽烈。第二节中指出“也许没有观众。自己心仪的/偶像,远在另一根枝头上/中间隔着,丛丛的荆棘和芦苇”,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大多数人都只是微渺的个体,许多的理想和愿望仿佛都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追求理想的路途上也并非坦途。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仍在寻找一个出口和方向,在奋力地吐出胸腔里的“郁气”。这样的一种宣泄和呐喊颇为淋漓,让人产生出强烈的共鸣。
到了秋天,诗人又写了《寒蝉》。在此诗中,运用通感,将蝉声与季节的替嬗巧妙地联为一题,转化自然。“稀稀落落的蝉声,丢到/地面以后,就变得一片枯黄,随即被风/向更偏远的角落,吹散”简单几句就表现出季节替换之快,营造出了凋零的环境氛围。而“伴随了我整个夏天的蝉声,也在/我的体内,营造出一丛绿荫,但它不会/因露水的颜色,而凋萎”,这几句如同《听蝉》中对蝉声的葱茏表达的意思相近,都有对盛夏时光、灼灼年华的留恋不舍和赞美。可惜的是,“要不了多久,蝉声就会蜕为漫天的雪花”,该句用笔奇巧,把蝉声“蜕”为雪花,一个“蜕”字既吻合“蝉”之特性,又自然地由蝉声演化为雪花。“它们/一声不吭,但却冷彻你的心髓”,这不正如岁月无声,每个生命终将悄然逝去。整首诗看似写蝉声之零落,实则叹人生之短暂。
在最后这首《节令之后》中,蝉鸣更是彻底“熄灭了”,由夏蝉写到秋蝉,虽然“十七年的蛰伏,只为了这几声动情的/吟唱,不管有没有谁聆听,不管在/水流的内部,是否刻下它的密纹”,但至少它吟唱过,精彩过,活过。这首诗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易逝而心生惋惜。尤其结尾中的几句,“同我一样,过些日子,你们就到药铺/去寻找吧,我苦苦熬出的声音/会炙你的相思,以及一丝的心痛”,众所周知,蝉蜕可入药,但并非医治“相思”或“心痛”。这味药方无疑是诗人对自己以及世人的一番警示。美好的时光和事物如若不珍惜,只有让人追悔、心痛,空留遗憾了。
综观这几首与蝉有关的诗作,每首的篇幅都不长,大都十几行的字句,但都耐读耐品,可谓是小体积大容量,仿若蝉虽小,嗓门却亮。诗歌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淡淡感伤,但却不是消极的叹息,而是一种参透生命、彻悟人生的冷静的哲思。这样的一种哲思不是空泛的,苍白的,而是借助于自然之景物、之情境生发出的,是从现实中挖掘出的哲理,充满了智慧。因而在反复品读中,这些诗歌仿佛呈现出一种晨钟暮鼓般的清透而又厚重的色泽和美感来。诗人闻小泾听“蝉”,我们却仿佛在听“禅”了。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