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为何恋上“洋学堂”?
(2011-07-05 06:35:20)
标签:
教育程霖重庆宋体郑州外国语学校王旭明 |
分类: 解小邪的文字 |
高中生为何恋上“洋学堂”?
弃考、出国留学日渐增多
□ 本报记者 解淑平
大多数参加高考的学生在查询高考成绩、填报志愿、焦急地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郑州外国语学校42名优秀生却没有如此煎熬,因为他们选择了弃考留学,学校老师说:“如果参加国内高考,这些学生都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目前,在全国很多外国语学校、一些学校的实验班,选择弃考留学的学生日渐增多。国内高中生,甚至是一些优秀生弃考、留学的动力在哪儿,给教育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侧面反映国内大学不给力?
郑州外国语学校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校2009年有30位学生放弃高考选择留学,2010年有30多位,今年有42位。
选择“洋高考”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中国非常好的大学,但他们为何选择“洋高考”?
北京市丰台区的佳佳同学正在一所重点高中上高一,她表示:“我们学校英语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数都要出国,高三基本就不用读了,为出国做准备,度过轻松的一年。”
“重庆外国语学校就在我家旁边,是重庆的重点中学,每年高考留学的很多,他们不参加高考,直接选择去国外留学。”重庆人和实验学校的代淑华老师说。
“有人责怪孩子们不爱国,但我认为关键需反思孩子们为何选择背井离乡到异国求学?学生选择大学,就好比百姓去市场上买菜,谁都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不要怪人家不买你的菜,因为您根本不是人家碗中的菜。”山东省平阴县教师培训中心的王永军认为一些学生高分弃读、放弃考入国内的大学选择国外留学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大学教育的不给力。
在英国最新“2011亚洲大学排行榜”中,香港科技大学成为“亚洲一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只排第13名和第16名。王永军说:“在该排行榜中,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并未进入前十,更何况内地的其他大学,倒是内地的大学热衷生源大战,连内地高校排行榜都搞得‘有声有色’,实在匪夷所思。”
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调侃道:“中国拥有一流的小学教育,二流的中学教育,三流的大学教育,也难怪家长和学生另寻高枝。”
国外的教育比国内大学质量高,导致一些学生弃读留洋或者高分弃读选择出国?对此,佳佳同学认为,“不是国外所有的大学都好,不过得承认有些大学确实很好,但被耶鲁哈佛录的毕竟还是少数。”
自主留学,还是“被留学”?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看重参加国外高考,国际班越来越热,留学的学生也呈低龄化趋势。
对此,重庆人和实验学校的代淑华老师分析,有的学生是为了在国外的环境中学会一门外语,有的计划在国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能够培养实践能力。“不得不承认,国外一些大学的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一定优势,能够激发我国在教育体制方面的一些思考。”
郑州外国语学校程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让她下定决心冲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内要求你在十七八岁就要做出一个可能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决定——报志愿,而这决定可能是盲目的。但在美国,大部分学生是在大二结束后才需要选择一个最终的专业。
像程霖这样主动弃考留洋的不乏少数,但“被留学”的也大有人在。河北省石家庄辛集三中读高二的张同学认为,一些学生和家长是因为虚荣才去国外上大学,出去见见成面,镀层金再回国。在佳佳同学看来,身边的一些朋友最开始没想出国留学,只是看到别人考托福,自己也就想试试,最后真的弃考留洋了。
“有一些人并不了解国外的教育,只是大家都说出国留学比在国内上大学好,就选择出国了。没出国之前很多学生认为国外上大学的压力会小一点,但我从很多过来人的口中了解到,在国外上大学的压力并不小。”佳佳同学说。
业界建言理性面对“洋高考”
据了解,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意大利等国留学每年的费用在15万元以内,留学依然是件很奢侈的事。
佳佳同学认为去国外留学的成本很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而且投入跟产出不太成正比。“我认识一个朋友在英国留学回国,留学期间家里投入的钱比较多,但现在的工作也不怎么样。”她不认为出国留学就比国内好,“我有个朋友出国留学回来就得了抑郁症,她英语再好,沟通能力再强,但因为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接受的教育的差异,也使她很难融入其中。国外一些普通大学值不值得家长投入那么多金钱和精力,这个真不好说。”她坦言,她的一个朋友高考前被美国录取了,学费都交了,最后还是选择在国内上大学。
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叶先生建议,去国外留学要一个人生活,比较辛苦。这也是很多学生出国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成才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多元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就中国当前实际而言,弃高考择其他尤为值得鼓励。”
结 语
从对“考后综合征”、“‘高考扰民’后遗症”的关注,到对“张榜前的‘幸福生活’”、“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后鲜花应该献给谁”的调查,对“弃读生”现象的剖析,本报从6月13日独家推出的“后高考时代”系列报道到本期结束。报道期间,本报记者敏锐、独特的视角,引起了各界关注,从最初的《中国日报》网络平台,到人民网、新浪网、搜弧网、腾讯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门户网站,先后全文转载了本报推出的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虽已结束,然而一如我们当初推出这一系列报道的初衷,我们希望,我们的调查能够引发考生及社会各界对“后高考时代”这一现代高考制度下出现的特殊阶段的更多关注,从中审度、反思并推进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