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课题——“不务正业”更助成长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16:30
新浪读书
杨振宁曾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卢茵茵和赵珅两位同学一同研究的研究性项目《脊椎动物进化的血液学分析》获得了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共同主办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还进入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保送生名单。2006年5月26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动员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卢茵茵作为年纪最小的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讲台上发言。
这两个女生的研究成果得来也是很不容易的。
理科生都知道,进行研究性项目肯定会对以后了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有帮助,于是她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研究性项目《脊椎动物进化的血液学分析》。
孩子终归是孩子,认为对未来有帮助,那就去研究吧,可在确定了要做研究性项目后,她们两个没想到会牵扯到自己那么多精力。这个项目从区里到市里再到全国竞赛,做了近两年的时间,用卢茵茵妈妈的话说就是,那段时间科技活动成了她的主业,学习是副业,在很多人看来,不抓紧时间学习备战高考,而去研究课题,她们简直就是“不务正业”了。
十二三岁的孩子,让她们去做研究,对她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她们不懂研究方法,不懂数据整理,不懂论文写法,对她俩来说不懂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那论文写出来就跟小说一样。大致是:开始实验时,她们拿了几只乌龟,乌龟怎么表现的,她们是怎么做的,乌龟又是怎么反应的,流水账式的文字堆积。
当时距递交论文的时间只有一个礼拜了,她们就拼命抢时间改。那段时间里,这两个女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两三点才能睡。
论文最终被她俩改了四五十遍,从千把字到一万字的论文,这中间的辛苦只有她们自己知道。在制展板,在多次答辩和写论文的过程中,她们也不是没有动摇过。耗时这么长的一个课题,别说是孩子了,就是大人有的也吃不消。但这两个女生坚持下来了,卢茵茵自己说,遇到的困难相当多,但现在想起来更多的是收获。
把研究项目坚持到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这让卢茵茵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但在做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她也有矛盾的时候,研究需要花时间花精力,而她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又是一样的,在研究上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势必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少一些。在研究的初期,她的学习成绩有点下降,三年级末和四年级初,她的学习更是急速滑坡,从三年级班里前五名,掉到四年级的两次十七八名。那会儿已经是一模前期了,班里一共就30个学生,掉到十七八名,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属于中等的学生了。卢茵茵着急了,睡不好吃不好,这成绩怎么办啊,离高考没多少时间了。这时她妈妈告诉她,“你有坚实的底子,科学课题你都克服了,只要找准自己的问题,这次也一定能走过去。”
针对她理综数学科目在选择题出现的漏洞,我和其他老师帮她找原因,多做一些选择题,有的放矢地面对考试。她的爸爸妈妈在生活上也努力让卢茵茵舒服一些,在强调自理能力的前提下,做好卢茵茵后勤保障工作。
一模的时候,卢茵茵的成绩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了!
离高考还有几个月了,2006年12月31日,卢茵茵得了肺炎,连住院带休息,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高考在即,时间多宝贵啊,卢茵茵沉不住气了:“这样下去,还怎么参加高考啊?”爸爸妈妈安慰她,“既来之,则安之。我们相信你能行,相信你能迎头赶上。养好身体,再来调整学习的战略战术。”卢茵茵病好后,继续投入到学习当中。爸爸妈妈和她一起把握分寸,从来不让她拼时间,11点前必须睡觉。保障睡眠是第二天全新投入学习的保障,如果白天精神不好不能抓紧时间学习,晚上熬夜补的那点知识全都白费了,得不偿失。
事实证明,卢茵茵和赵珅研究这个科学课题尽管花费很多时间,但她们所学到的能力对她们以后上大学都很有帮助。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还发现了自己原来能同时能兼顾研究和学习,尤其是卢茵茵,在自己生病耽误了半个月学习时间的情况下还能考出好成绩,这说明她们还有潜力,但前提是要稳住,不要慌,沉着地安排好这一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