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的人,要有严肃的心——两个“小邪”的京城对话

(2006-06-18 15:27:34)
分类: 解小邪的邪言邪语(写作及其它)

写作的人,要有严肃的心

——两个“小邪”的京城对话

解小邪

         我叫解小邪,她叫莫小邪,当然,我们在身份证上的名字都和“小邪”扯不上关系。而我们之所以都叫“小邪”,她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原因,而我是因为不信邪。巧的是我们都以文字为生。当我静静地坐着,等待着她的到来,我在想接下来的谈话里,我们将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命题作文离我们有点遥远

         莫小邪:中学时期,我喜欢绘画和体育。当时大概常写错别字,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并不怎么喜欢写东西,要写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回头想,那时在学校写的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无论哪种文体都很稚嫩,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命题作文就更是“抄袭之作”了,那个时候,这样的“抄袭”似乎是公开的秘密。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中考摸底考试前,老师就让一些写作能力差的同学背“范文”,而且规定只有背熟了才能回家,就是为了他们在考试中能把“范文”默写出来混个及格。

         解小邪:中学时期,我喜欢音乐和写作,但我写的东西永远都只是藏在一个硬皮本子里,不给别人看的。因为当时老师要求写的东西都很死板,而且要按照课本上要求的套路来写。如果写《我的爸爸》,你就会发现同学们的爸爸都曾经送过雨伞;如果写一件小事,就会发现所有同学都曾经捡过钱包。有时候我觉得是不是因为我们看的都是一样的作文书才会造成这样的雷同呢?但即使这样,我也总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交作文,而且这样的文章也经常被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其实这挺搞笑的。

         (看来两个“小邪”都曾经对我们的课堂作文不怎么感冒,只是谁会想到,多年以后,她们都成长为茁壮的“80后”作家。)

出乎意料走上文学路

         莫小邪:印象中第一次发表文章是15岁。时隔多年,那篇文章的名字我记不清了,当时感觉挺好玩,觉得出乎意料,倒不是因为不自信,而是那时我并没觉得发表一篇文章是件多了不起的事情。之后,我也并没有像大家预计的那样拼命地、好像明确人生道路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作,所以也就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去投稿。一转眼,第二次正式发表文章已经是2002年的事情了,之后我开始正式以文为生。

         解小邪:和莫小邪不同。我在二十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多梦季节》之前,给很多杂志投过稿,但都是不了了之。之所以坚持下来写,是觉得已经开始做这个事情,做到一半放弃了,太过可惜。后来自己也肯定了自己,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是有天分的,就打包了自己的小说邮给出版社。三个月后,北京一家出版社来电话说要出版我的小说,当时我觉得欣喜若狂,然后就这样走上了文学之路。

         (我们可能到达同样的终点,但中间走过的道路可能千差万别。对于两个“小邪”来说,无论曾经平坦,或者崎岖,走上文学之路多少都有点偶然。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急功近利,尤其起步的时候,努力了就好。)

作家是一个严肃的称呼

         莫小邪:“作家”是一个严肃的称呼,虽然这几年被“无厘头文化”搞得不怎么严肃。但“作家”这个称谓本身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的。真正成熟的作家有属于他自己的价值立场,尽管这个立场曾经会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一生中会出现几个不同的创作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我认为写作是一件比较个人化的事,和个人的体验密切相关。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自己独特的心理历程,那种真实性,会让作品显得很有力量感,让读者感受到美和善以及人类灵魂的坚强和脆弱。所以,我也认为作家有责任去揭示社会的阴暗面,揭示人性的丑和恶。当然,个人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和体验都是有缺陷的,但起码作家在用这样一个方法关注生活,参与生活。

         解小邪:我同意莫小邪的观点。去年,我曾写过一个长篇,揭示当下教育制度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社会对在校学生的影响等等,但拿到一家出版社的时候,有位编辑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也别总写阳春白雪,可以尝试着按照韩国小说的模式,写一些俊男美女的爱情故事嘛,这样的书可好卖了。”我很郁闷,我觉得现在我们有时候过分追求商业利润了。我虽然不能说是什么了不起的“作家”,但只要我拿着笔写作,我就觉得手中的笔分量很重,我要对我的文字负责。

   (很多人不满“80后”作品中充斥的早恋、斗殴、吸毒,很多人质疑“80后”作家群体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但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80后”依然在执著地负责任地进行文学创作,就像小邪她们那样)

端正态度,甘于寂寞,多出好小说

         莫小邪:我有两年没怎么认真写新的小说了,之前也只出版过一本曾经引起比较好反响的小说,叫作《后海烟民》,那本书里写的是老北京胡同里居住着的一些人的生活状态,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参加过“越战”的中年男人。除了写小说,写写诗之外,我更喜欢写的是文学评论。写评论要阅读很多作品和文献,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文学评论者不一定写小说,这是兴趣所致。有的人眼光精准,能够从一堆乱石中找到蕴藏的钻石。只有性格中有点投机才能在各种情势中找出最好的机会点。动人的小说作品不在乎形式和内容。我希望看到包含对人类生命价值、爱情的终极意义进行探寻的作品。那些抛弃当下泛滥的圈子写作、无信仰的私人化写作的作者是难能可贵的。敢于说出真实的个人见解是对评论领域的坚守和探索。

         需要重申的是,我始终觉得文学是严肃的,创作者的态度一定要端正。现在我不想写以前写“顺手”的文字,因为我觉得总是走自己走熟了的老路不利于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得到提高。可是有时候我也琢磨着会觉得变化太多,是不是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所以说,我也有非常矛盾的时候。不过,今后我会争取多写点小说。

         解小邪:和莫小邪不同的是,文学创作对于我而言已经成为了“第二职业”。工作以后,小说写得少了,报社工作不外乎是些“本报讯”什么的,真怕以后写小说都逃不了“本报讯”的味儿。但有幸的是,因为工作,认识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以后的小说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与莫小邪不同,我还是比较喜欢写小说的,我没指望写小说养活自己,所以,相对地,写小说的时候内心感觉平静,可以慢慢“磨”,最终磨出一本好小说。

   (好作品需要日积月累,这样的积累可能很漫长,但是在岁月的琢磨中,好的作品就能呼之欲出,如同破茧而出的蝶儿一般掂着脚尖跳舞……)

    莫小邪,原名马冬玲,1981年生于北京。自2002年冬开始正式从事写作工作,长于小说、诗歌、杂文创作。2003年至今,多首诗歌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新诗年鉴》。在国内刊物上书写专栏,文本针对电影评论和社会风尚。著有小说《后海烟民》等。自由作家,诗人。现居北京。

     解小邪,原名解淑平(萍),青年作家,1980年生于山东。出版了多部校园长篇小说,现为北京某报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