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鸣梁海战》:非历史、特效和故事,而是绝地反击、电影态度

(2014-12-02 14:17:48)
标签:

娱乐

分类: 我的观影手记

《鸣梁海战》讲的是公元1597年9月16日,朝鲜抗倭名将李舜臣率领十几条战船和日本侵略者的三百多条战船在孟扬(即鸣梁)海峡进行了的著名海战,最后大获全胜。洛杉矶时报的影评称赞:海战场面绝对是经典,比2008年吴宇森的《赤壁》、甚至2003年彼得威尔的《怒海争锋》更真实,也更刺激。(The sea battles are absolutely epic, more realistic and thrilling than John Woo's 2008 "Red Cliff" or even Peter Weir's 2003 "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鸣梁海战》:非历史、特效和故事,而是绝地反击、电影态度

那,如果说去年的最强“韩流”是《来自星星的你》,那么今年非史诗电影《鸣梁海战》莫属。目前为止已有三分之一的韩国人观看过该影片,票房记录超过了《阿凡达》,观影人次将近1800万人。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韩国总统朴槿惠亲去观影,百名韩星联名力荐,就连在中国上映前,刘天王也为《鸣梁海战》首开金口。

 

问题来了,我们看《鸣梁海战》,看的是什么呢?是历史(其实整场战争是大明与日本之争,鸣梁海战是很小很小一部分),是特效(的确是亚洲顶级特效,但这样顶级的特效每年很多,何况好莱坞的特效更是惊艳绝伦),是故事(在中国观众来看,未免是抗日神片,有说教意味)……其实都不是,而是看逆境里如何绝地反击,看韩国心目中的人民士气,看的是韩国电影工业为何越走越好。

 

用导演金汉珉的话来说,民族抗倭情节(也就是咱们说的抗日)对于电影的成功作用没那么大,被侵略过的事件观众通过电影可以对历史进行回顾,但海上宏观的战争场面,以及当人们面对一个极端的、困难的、经受挫折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精神可以克服艰难的困境,体现人的本性,人可以战胜自己,战胜恶劣条件的精神给予了观众很多感动和共鸣(刘德华也在推荐这些方面)。《鸣梁海战》韩国上映时候正好是“沉船事件”的时候,世越号沉船事故(船上有325名中学生,15名教师,30名船务人员,以及89名其他乘客)的处理不当,人们对于政府领导层表现出不满和失望,《鸣梁》在韩国人情绪最低点时上映,大家都这是让本来低迷的韩国人的士气有了一次鼓舞,而韩国人最喜欢的台词,就是片中名将李舜臣一直强调“百姓才是成功的关键”那些句子。

 

李舜臣海战抗日,其实中国这样的民族英雄枚不胜举,《甲午大海战》去年也才刚刚上映结束,同样都是一段不该遗忘的历史,韩国人干掉了阿凡达,中国人的东西却沦为炮灰,这些结果不收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大家对待电影的态度实在差距太大,你想想,现在的观众谁还能忍受制作和特效都粗糙到爆的《甲午大海战》居然烂过《杨门女将》这样的垃圾呢?

 

《鸣梁海战》总的制作成本韩元200亿,1.2亿人民币,其中最大的资金投入是61分钟无喘息的海战场面,包括真船制作和后期的电脑特效,次重要的资金投入是前期特殊效果布置和户外影棚的搭建,再下来是剧中人物服装等道具,最后仅有10%是演员的酬劳,还是导演说的:其实一部电影并不是只要投入资金越多就一定可以做出一部优秀的电影,在资金大量投入的同时,如何高效的利用昂贵的设备、设施,把这些钱用到最合理的位置,同时借助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同时,可以在剧情上完美的融合,这才是可以做出好作品的基本要素,《鸣梁海战》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正因为如此,才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何止不错,看完《鸣梁》的中国观众可以感受一下,人家也是国宝级演员出演,1.2亿人民币就搞定了 ,而同样为水上大战的吴宇森《赤壁》,上下两部投资号称6亿人民币……到底有些中国电影人是如何烧钱的?倘若是中国1.2亿投资,香港班底的话六千万演员费,内地班底的话最少四千万(高群书原话),大家认识的演员报价都在一千万左右,大牌甚至两千万以上,还税后。

 

我能感受到,当记者问金汉珉,续集打算找刘德华,但刘德华片酬高出韩国国宝级演员崔岷植上千万不止的时候,金汉珉为什么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