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电影公司上市历程与快乐构想(一)
(2009-10-30 17:40:33)
标签:
娱乐 |
分类: 我的观影手记 |
中影——电影巨无霸的快乐构想
华谊兄弟获准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了首家上市的娱乐公司,这对2004年就计划上市的中国最大的国有电影集团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刺激。此外,保利博纳已完成第二轮1亿元融资,拟2011年赴美IPO;上影、西影、光线等也透露了上市意图。中国文化传媒行业正发生实质变化。中国电影行业不再处于封闭的环境中,而现在发展到了资本运作的阶段。韩三平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宣布,中影将在A股上市,发展壮大制片、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营销、海外推广销售和后电影开发六个方面。
[业务分布]多方位一体的“电影巨无霸”
中影集团是国家文化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单位,也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旗下唯一一家直属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主营影片进出口、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院线经营管理;数字电影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电影器材营销等业务。中影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有权引进进口影片的机构,同时也是国内两家拥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公司之一。依靠改制优势和行业主管机关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公司在进口大片审批、发行、制片等领域具有垄断优势。
中影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旗舰,中影集团资产规模超过 28 亿元,旗下拥有 13 个全资子公司, 1 个电影频道, 34 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不仅覆盖电影制片、制作、发行放映、影院投资等各个环节,还涉及频道、动画、音像、地产、物业等多个行业。是集电影制片、发行、海外推广、对外合作为一体的“电影巨无霸”,在中国电影业界具有垄断性地位。如中影在全国有七家院线,四百家以上的电影院,上千块银幕,光是这三个数字就足以让其他竞争对手只可望其项背了。每年位列票房榜前列的电影,无论是国产片、合拍片还是进口片,都或多或少的和中影集团有一定关系。
[赢利模式]商业艺术同步,市场回报不高
中影、华谊兄弟、保利博纳、光线四家每年的电影产量和发行量占据了总量的六成以上,而其中中影的综合实力又足以抵上另外三家之合。这几年中影搞出一连串的大手笔动作,带动了整个电影票房市场的膨胀了。也许有人就会吆喝,中影是不是赚了不少钱?
分析下中影每年在电影产业上的投入,从市场赢利和公司运营上看,明显是“以赚钱的养不赚钱的,用挣来的补赔进去的”,一方面是《赤壁》这种大片的巨额票房,另一方面还有上百部毫无商业回报的艺术小片。更不要忘了,中国多年头号票房冠军导演的冯小刚也是在韩三平的支持下拍摄了他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当年的冯爷还是个野路子出身的电视剧导演呢。
华谊也好,光线也好,他们对电影的投入都是利字当先,赔钱的买卖不干。而中影还要承担诸如培养电影人才、艺术片探索等商业风险大、市场回报不高的责任。如果不是中影这个伯乐,恐怕宁浩、陆川、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恐怕不少青年导演还要滚爬多年。
[优劣分析] 背着包袱展开竞争
中影是由八家公司组建起来,从一个角度看是产业链齐备,但另一个角度看,各自山头占山为王的国有企业传统弊病,面临着如何“整合”问题。另外的劣势,也和绝大部分国企一样:背着包袱和民营企业展开竞争。起码民营不用为三千七百号职工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发愁,但中影不成。其他诸如发展问题、人事问题、上市当中的股权问题……一切国企改制当中存在的毛病在会在中影身上体现出来。
因此,面对上市渐近的中影有了这样一些声音,说“中影集团本身就是一个空壳子,谁敢买它的股啊!”,也有的说“希望中影成为第二个中石油。”中影作为一个集制片、制作、营销宣传、影院投资、发行放映和电影后产品开发为一线的运营公司,从源头的制片一直到末端的后产品,都彰显中影集团布局整个产业链、构建全产业经营的发展实力,绝对不可能是空壳子。而电影这种已经上升到精神需求的消费品,它不可能是石油这种的必备生活产品,中影的上市得到嘘声和质疑声是在所难免。
[上市进程] 上市A股的快乐构想
从2004年开始计划在香港上市的中影,到现在依然走在上市途中。毕竟国有企业在改革上的压力和难度很大,后因“避免引入外资进入内地娱乐业”条规限制而被管理层叫停,中影集团性质特殊,融资很容易引进外资甚至改变控股方,而国家明确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业和娱乐业,所以上市一事就此搁浅。
2005年中影进行实质性整合工作,核心业务的5个制片公司分别与民营或境外资本结合,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股份制有限公司。2006年是继续苦练内功、理顺内部机制、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到2007年,政策松动,韩三平宣布重启中影上市计划。各相关机构和分析师早已进驻中影。今年年初韩三平曾在公开场合宣布中影将在A股上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集团还将力争免除三年业绩的要求。而在打包上市资产时,除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进出口公司等具有垄断权利的公司,以及电影频道CCTV-6之外,其他所有与电影相关的资产均将被注入上市公司。也就是完整产业链的子公司,包括制片公司、制作基地、发行放映公司、影院投资公司等优势资源,中影要当中国电影企业龙头的“野心”显露无遗,而争当内地电影业第一个主板上市的意图也逐渐表露。
上市意味着投资者有机会分享电影行业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快速成长的投资机会。中影集团是中国电影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和行业经营的领先者,其上市能壮大媒体行业的市值规模,有助提高行业投资吸引力。如果说华谊兄弟上市创业板是作为电影产业进入资本化运作时代的信号,那么中影上市A股将会带动一批国有或民营的电影公司走上上市融资之路,是国产电影走向产业化道路的里程碑。
(原文见http://yule.sohu.com/s2009/cyyk04/)
光线——娱乐梦工厂的雄心魄力
1999年娱乐资讯节目《中国娱乐报道》开播,到现在《阿童木》上映,光线传媒走过了10年征程。他们制作的娱乐节目每天在全国300多家电视台620台次播出,多次交叉覆盖中国数以亿计观众,光线已经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商之一,旗下光线影业近3年近40部电影的制作规划,累积票房超过6亿元,成为国内排名前三位的民营电影公司。稳坐中国电影的第一阵营。经过十年发展的光线传媒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
[业务分布] 传媒+娱乐的“娱乐梦工厂”
光线传媒立足娱乐界,通过前期的电视栏目的品牌宣传,成功地涉足了杂志、影视、活动策划、签约主持人、影视剧营销和创作等多个领域。
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商,每天制作超过4小时的娱乐资讯、音乐、时尚和真人秀节目,在全国620家电视频道播放。
光线传媒是中国最大的活动公司,每年主办和承办上百场地面娱乐活动,包括10个以上重要的娱乐颁奖礼、几乎所有华语电影巨片的首映式及各类大型演唱会。
光线影业已跻身国内民营电影公司前三甲。中国电视剧制作业前十强之列。另外还有国内覆盖面最大、新闻量最大、信息量最全、包装最精美的娱乐类杂志式周报。
中国最大的主持人经纪公司。并且已全面进军影视演员和歌手经纪业务,目标是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艺人经纪公司之一。
拥有一个长达6万小时的娱乐影像资料库,并运营一个视频娱乐网站。拥有领先的B2B视频内容平台E视网(www.netandtv.com)和个人娱乐社交门户E网(www.ewang.com)和一个新媒体数字付费频道,新浪博客首批内容提供商,光线传媒是国内少有的集传媒和娱乐优势于一身的综合文化企业。
[赢利模式]坚守制作主阵地,借助媒体突破壁垒
光线传媒的盈利模式是:将它制作的节目提供给各个城市的主要电视台播放,换取相应的广告时间。光线传媒有自己的一套流水线作业模式,从节目策划,到制作,到包装、发行、广告,以及后节目产品开发,一共六大环节。王长田曾这样回答光线赢利问题:以生产工业产品的态度来对待娱乐节目产品,以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来保证创意从产生到执行到收益的全过程。
光线传媒由最初在一个住宅小区里办公的小小公司,发展到如今400多人的公司规模,1999年营业收入230万,2002年1.5亿、2004年3亿,到去年超过4亿,以及超过15%的利润。没人不承认它是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一面旗帜。如今光线坚守自己的主业——娱乐资讯及其他娱乐类栏目的制作,借助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发展,打破电视台对播出渠道的垄断。
[优劣分析]受地区垄断限制和资金回笼冲击
国有电视台掌握着所有电视频道资源,垄断着节目及广告播出领域,电视台决定着民营电视的命运,要你的节目或不要你的,让你的节目在哪个频道、安排在黄金时段还是在垃圾时段,都是由电视台说了算,民营电视只能被动接受,这是光线传媒受到最大的冲击。
另外资金回笼难,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商一般是以节目换取电视台的贴片广告时间。承担节目制作费用和风险,有的电视台还要求民营电视节目商购买他们的剩余广告时间,造成了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商资金回笼困难的局面。并且境外资本的进入,也是光线面临的挑战。随着相关政策逐步放宽,外资进入广播影视产业的势头更加迅猛
2005年至2008年的3年,省市电视台与省市有线电视台全面合并,电视台与制作公司之间的交易不公平,直接导致中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大量消失。光线成为极少数的幸存者,但公司发展退回到2001年的水平。经过3年的调整,光线传媒电视业务份额由原先的100%降低到50%,活动占20%,电影占20%多,剩下的收入来自新媒体、艺人经纪等较小的业务模块。而华谊兄弟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同样多元,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占收入比分别为56%、27%和17%。光线初步形成了三驾马车的业务结构,也迎来了如今业务的大幅回升。多元化尝试,已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光线的经营风险。
[上市进程] 娱乐梦工厂的雄心魄力
前年华友世纪与光线传媒高调宣布两者联姻合并,组建新公司“光线华友传媒娱乐集团”。而曾被看好的“金玉良缘”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由订婚走到尽头。合并之初,光线曾冀望因此可以节省半年时间提前上市。但最终分手,也使光线的上市计划推迟。
去年光线传媒重启上市计划,启动大型人才招聘和储备计划,年底,在光线传媒成立十周年之际,公司总裁王长田透露,光线传媒将选择国内A股上市,目前已经有超过20家投资机构开始与光线进行私募接洽。如今正在全面调整和理顺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为上市做好准备。
就在今年6月份,光线传媒与北京银行签属了2亿元人民币的授信贷款协议。据悉,这是迄今为止金融业以版权质押组合担保方式为影视企业发放的最大单贷款。该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光线传媒未来3年近40部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与银行签署协议的同时,与香港金像奖主席陈嘉上签约,请他出任光线影业的总顾问,共同完成光线未来10年的电影梦想。
光线上市脚步越来越快,和中影一样,光线瞄准的并非创业板,而是上市A股。过去十年,光线传媒一直是娱乐传媒领域至关重要的角色之一。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他们的努力和奋斗有目共睹。同样的,他们的探索与前进的脚步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光线的历史,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中国娱乐界发展的见证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