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回忆丽江和女儿国
木雕禅师
丽江古城
http://photoimg2.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D3vpPiIio0bF%2BncAS2WAag%3D%3D
丽江古城,又称大研古城,位于丽江坝(当地将山中的平地称为坝子)中部,海拔2400米,面积约3.8平方公里(含白沙、束河古镇),现有居民2.5万多人,规模虽不大,但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古代城镇之一。1986年12月,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http://photoimg4.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GNfbvy%2FNrDnt28VeFZYRQQ%3D%3D
2002年仲夏,我们去了云南写生采风,途径丽江……
http://photoimg2.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JpLD5FL%2BzwxnZ7h4tkpJLw%3D%3D
丽江,纳西语称“依古堆”,意为江湾中的村寨,又叫“巩本”,意为有粮仓的村寨。而丽江古城则称为“巩本之”,即的粮仓的村寨的集镇。明代始有"大研厢"之称,清代称为"大研里",民国始称"大研镇"至今。"大研"一名,源于纳西族木氏土司先祖营建的"大叶场",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形似大砚台,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笔大砚、文脉旺盛、地灵人杰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砚”,古音“砚”“研”相通,因此后来就写成了大研。
http://photoimg7.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p5pDF0FHzObSbkVWCDlFHg%3D%3D
丽江古城选址独具特点,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优势。西靠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南向开阔平坝,形成了坐靠西北面向东南的整体格局,既避西北寒风,又向东南光源。这样,使得古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http://photoimg8.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UYzfumhkDSeJMaT86LnSPw%3D%3D
丽江古城水源利用颇具匠心。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龙桥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进入城中,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河筑楼、依山而居的高原水城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三百多座,每平方公里占有数比桥城绍兴还多。城内利用潭泉修建的多处"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池漂衣――更是纳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
http://photoimg9.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QItELLPSI6A52mozjltYWA%3D%3D
http://photoimg9.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HGs0GNuOs%2FKO1ycl1u27Jw%3D%3D
丽江古城在建筑布局上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它最大的特色。古城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建房立街,房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而更为独特的是,它不象其他汉族的城市一样,城必有墙,丽江古城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为什么丽江古城不筑城墙呢?有传说是因为丽江世袭土司姓木,忌讳给"木"字加上"方框",因为那样就变成"困"字。实际上,不筑城墙与丽江历史上**、军事、经济区位有关,与纳西人的开放传统有关。古城中心留有方形广场,称“四方街”,面积15000平方米。据说这是模拟"知府大印"的形状,象征权镇四方。又称因西宽东窄,象一棺材,喻有“木官木才”之意。几百年来,四方街是滇西北最大的贸易集市。乾隆《丽江府志略》记四方街:“环市列肆,日中为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商贾之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脚转运”以四方街为中心的6条放射形街道,依山傍水,自然起伏,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五花石铺地,格外古朴典雅。
http://photoimg4.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8FZ%2FN4TDlWZfqgha4YmN%2FA%3D%3D
丽江古城文化内涵丰厚,纳西风情浓郁。古城中现仍然在一些明清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并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城内纳西族居民喜爱在院落内种植花木,摆设盆景,这一特点又使住在古城内民居客栈内的游客赏心悦目。丽江古城平民化的纳西民居建筑群,以及至今仍生活在其中的近三万纳西族居民,他们的日常起居中表现出的纳西文化的特征,令很多旅行者痴迷玩味。
http://photoimg1.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nnXb9DrGM450ayzZaJTtKg%3D%3D
http://photoimg9.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6ANfLySewEWYmrSEoyy9LA%3D%3D
在城南有恢复重建的丽江木氏土司街门,俗称“木府”,规模宏大,色彩辉煌,既与古城融为一体,又具王府气派,与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对照。“木府”始建于明代,到土司鼎盛期的木增时代,占地面积已达百亩,分为衙署区、生活区、花苑区、祭祀区等,有近百座大小建筑。徐霞客曾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咸同年间的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最后只剩光碧楼等零星建筑。地震后根据一些零星资料“恢复”了木府,但真正的木府是个什么样子,也只能是凭想象了。
http://photoimg8.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ifQgbgdepRymn%2BPLDST0aw%3D%3D
http://photoimg1.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yp0Vo34hYjCfGiIeh44NNg%3D%3D
http://photoimg1.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dBjb5hCkvjpLJueD9jPazQ%3D%3D
泸沽湖摩梭人的“女儿国”
http://photoimg7.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2F%2BQx9kgd4pqawu5RQgu%2BsA%3D%3D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领地的活化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种种奇风异俗而著称于世。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肖走婚生活,这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http://photoimg7.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x44OfrLJJG%2FP8I743VXS0Q%3D%3D
泸沽湖在滇西北高原的万山丛中,距宁蒗县城72公里。在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之间,生活着国内外罕见的延续着母系氏族特点的摩梭人,那独特的"阿夏"婚姻、自然而原始的民俗风情,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染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色彩,被称为神奇的东方女儿国。
http://photoimg8.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g7SF8DA9nPT4cIyiyyjbhw%3D%3D
女儿国风情万千,一是因湖畔世代居住的摩梭人,
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母系社会的大家庭制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习俗;二是摩梭人"崇母尊女"的文化传统似乎还影响了泸沽湖的山水,秀美和缥缈成为这里特点,走入这条线宛似走入一个纯美的女神领地。
http://photoimg7.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2FJ88u8McZ3JL%2BAqJL389iw%3D%3D
泸沽湖被青山绿林环抱,湖面面积48.45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45米,湖面海拔2685米,湖西属云南省宁蒗县,湖东属四川省盐源县。整个湖泊,状若马蹄,南北长而东西窄,形如曲颈葫芦,故名泸沽湖。泸沽湖美丽的身形像一个马蹄印,相传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会那晚,因缠绵沉醉,男神跨上神马刚准备离去时天就亮了,天亮后他再不能回去了,神马被缰绳一紧而踏下一个深深的马蹄窝,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东边回头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伤心的眼泪注满了马蹄窝,她自己化成了格姆山。
这是一个被爱情的眼泪注满的湖泊。你看懂它马蹄印形的故事后,再走湖畔的摩梭村寨,就准备好了一个畅游"女儿国"的美丽心情。泸沽湖的水质特别纯净,清澈可鉴。
把偌大一湖真正的纯净水作为镜子,"奢侈享受"的最好方式,是在落水村乘猪槽船去湖中荡漾。天空湛蓝,白云浮游,水天一色。
泸沽湖的景色在一天之中也变幻无穷:
晨曦初露,雾霭烟霞,湖水如染,一片金红;朝阳冉冉,湖周山峦如聚,倒映其中,则为翠绿;夕阳西下,风平浪静,平滑若镜,万顷碧玉,又成一片墨绿;夜色幽静,微风柔漫,波光粼粼,星星闪动,让你如梦如幻。
http://photoimg9.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J4QWqUS9Ht9bWReLLHBZ0g%3D%3D
http://photoimg9.qq.com/cgi-bin/load_pic?verify=ioOIhgC0F3bQQKqdaj9v7Q%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