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算你不够狠

(2012-12-12 17:00:59)
标签:

杂谈

 

 

——蓝石小说《爱谁谁》读后感

 

《爱谁谁》在我看来算是蓝石的残酷青春小说系列的第二部,相比于第一部《兜比脸干净》,《爱谁谁》在叙述上更为成熟,语言更为干净有力,但是,关键就是这个但是,但是我觉得还不够狠,换句话说,还不够残酷。我这里的狠和残酷主要是指写作上的一种“到位”一种“正点”吧。

《爱谁谁》里充满了青少年之间的打打杀杀以及血腥暴力——这个我想蓝石明白,就是残酷不见得就跟暴力沾边,《爱谁谁》里写到暴力也不是为了凸显残酷,那确实是作者的少年环境和经历使然,我的不够残酷不是暴力不暴力的问题,我的问题是看《爱谁谁》经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是好像别人写过,简单说就是:蓝石的《爱谁谁》还不够蓝石。

举一个例子。当《爱谁谁》里的主人公郝勇拿着一把发令枪指着对手大张伟的脑门——定格——让我们来想象一下结局:

1.郝勇开枪把大张伟打死了

2.臭子

3.打偏了,这里又分有意的和无意的,以及大张伟是否躲得开?

4.外力介入

5.大张伟毫不畏惧或者硬着头皮迎上来,郝勇退缩了,败了

6.与5相反,大张伟退缩了,郝勇赢了。

也许还有其他结局,我的遗憾就在于,《爱谁谁》选择了6……这是一个太容易预想到的结局和模式了……

我觉得蓝石这么写或者促使蓝石这么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好人坏人”模式深入人心,蓝石当然有所突破,但依然停留在“正面人物和非正面人物”这个模式下,这是一个传统的过时的模式,王朔曾说过“没有一个好东西”,说的既是人生也是作品吧,或许好莱坞可以这么来,文学早就(被迫?)不满于此了;再一个,即便不得不在这个模式下——比如生活中就是这么发生的,我们也得有点别的新鲜的,否则写它干嘛?而且我相信就是有那别的和新鲜的,因为这样的时刻在现实中发生了无数(普希金就死于此),但在这个时刻中的人物没有重样的,世界上的蓝石只有一个,蓝石塑造的郝勇也应该只有一个。

只有把自己尽量彻底地撕开,狠和残酷才能凸显,非要狠吗?我觉得非要,写作的意义和必要性就在这儿了。

人都挺狠的,在写作中把这个狠宣泄出来,不失为一剂良方?

也许有人天生不狠,或者我们可以忽略狠以及假装不狠,就平凡过日子,浑浑噩噩也好乐乐呵呵也罢,这样或许挺好的,但这样就没必要写作了。

其实我说的这些很多前辈同辈都说过,我在这儿纯是因为《爱谁谁》让我比较愉快地一口气读完,但却没到高潮所以遗憾失落甚至有点气急败坏以致不得不要说点什么。

作家作为代言人以及说书人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作家这个名头也越来越令人害羞,但作为一个依然有写作习惯和爱好的人,我们应该写点什么以及怎么写点什么呢?这的确是个挺严重的问题吧?

我怎么一副老师嘴脸?我何尝又能做到我要求蓝石的?也许蓝石的写作就是那样的一种传统写作,一种代言人或者说书人式的写作,我要求错了,那么,这就算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吧,浑浑噩噩中我也很久没怎么发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