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炜、王仕鹏、王哲林、吕晓明等,这些驰骋CBA的“名将”们出现在了同一个新闻中,这不是国家队集训,而是CBA体能测试,且结果是他们都没有达标,他们都要参加补测,具体的补测还要看篮协来定,不过这肯定影响球员的心情,以及这些球队原本的备战计划,想想如果通不过体能测试的话,那么这些名将也将失业,而这个是这些球队所不能忍受的,可以想象之后的数天他们都要安心的“练习”体能测试。
昨天央视新闻就提高是体能测试太难了,还是球员自身的问题?我认为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不适应,说科目难,其实科目也就是折返跑和投篮,这两项对于任何球员来说其实都是小菜一碟,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测试上加入了一些“似乎不太科学”的因素,比如说折返跑必须踩过两个边线,而不是踩到边线;比如说在投篮中外线投三分需要5秒完成一次自投自抢,内线投两分则需要4秒完成一次,换算过来即2分钟内三分球需出手24次,两分球需出手30次,否则即为投篮强度不及格,你就算投篮命中率100%也没有用。这些因素无疑造成了不少球员的不适应,纷纷落马。
那为什么落马的现在看起来大都是“名将”呢?当然不知名的球员不及格也肯定不少,但是这次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刘炜、王仕鹏、王哲林、吕晓明纷纷落马,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一,这些名将自身都有体能的软肋,有的是射手,可以轻松通过“投篮测试”,但问题是“折返跑”又是他们老大难的问题,要想两样都通过对于他们来说需要时间需要适应,当然我相信他们是完全可以通过体测的;其二,体能测试真的适合这些名将吗?我认为他们肯定之前已经把目光不放在这些上面了,毕竟体侧就是再出色和真实的比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刘炜、王仕鹏他们都是比赛型的选手,体侧对于他们只是一个参考,并不是绝对的。
其三其实我们还是要体谅这些球员,这些“名将”在CBA征战这么多年,且还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国家队比赛,他们身上有伤,伤病不仅困扰他们的状态比赛,对于这些体测也或多或少会有所影响,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像小伙子那样不知疲惫的奔跑,这是有些不现实的。职业球员来说,体能都该是他们自己来掌握了,自己觉得无法适应比赛自然就会加练体能,或者选择退役,这才是职业化,而不是继续这样的包办。
体能测试“名将”落马成为了CBA还未开赛前最大的新闻,篮协为啥老是自己为自己找这样的“麻烦”呢?他们的想法是好的,初衷或许也是可取的,但是有的时候真的不应该把体测和能否参加CBA新赛联系在一起,那就太绝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