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婧:名师为导,解析“中心法则”-《大学生》2016年1月

(2016-01-18 13:46:44)
标签:

大学

科研

教育

文化

科技

分类: 《大学生》—封面秀
杭婧:名师为导,解析“中心法则”-《大学生》2016年1月
封面人物  杭婧

2015年8月21日,《科学》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团队的两篇长文,作为共同一作的杭婧不禁流下了眼泪。论文发表前的一个多月,杭婧和组里的其他组员,与施一公老师一同,每天埋头工作14~16个小时,常常在实验室熬夜至凌晨一两点。

大四前,杭婧几乎未曾想过要做一名科学研究者。之前的大学生活,她戏言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的,但其实她的成绩很好。大四,杭婧思索着体验一把科学研究者。成绩优秀,她从武汉大学保研到清华大学施一公的团队,颜宁老师成了她的博士生导师。

虽然施老师从未向杭婧及其他同学谈论过自己选择学生的标准,与施老师的交流次数多了,杭婧发现老师首先看中“有野心”的学生。“他经常对我们说,要有远大的抱负,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杭婧被分到了剪接体解析课题组,她隐隐有些担心。这是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国内外有很强的竞争对手,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老牌研究机构在这一领域里探索了多年。凭着对生物的喜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杭婧接受了任务。
施老师强调:勤思考,不盲目做实验。定期的周会,一个半小时,三四个课题组轮流发言,言简意赅地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并接受其他导师和博士的头脑风暴式提问。“发言超时,或叙述流于细节,导师就会当场打断。”杭婧说。施老师有时间就会去实验室转悠,在走廊碰到学生就聊起来了。跟施老师聊天,他能一下看清学生是否真的在思考,这一点杭婧深信不疑。
施老师也要去学生们脚踏实地,不能太急躁。杭婧笑说,施老师是自己见到的最伟大的“鸡汤王”,只要学生在科研上遇到瓶颈或出现焦躁心理,他就会熬一大碗“鸡汤”安慰。“不但帮我们梳理思路指引方向,还起到了稳定心神的作用。”
若按“有野心、勤思考和不急躁”三个好学生标准给自己打分,杭婧直言她刚过及格线。

(更多内容,见本刊封面人物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