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学生杂志
大学生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9,677
  • 关注人气:9,8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病了,谁给我们买单?

(2008-06-23 13:43:12)
标签:

生病

校医院

杂谈

分类: 《大学生》—精彩文章

          本文刊登于《大学生》杂志6月中国校园目录 文/邹晓丽 本刊记者翟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小徐回到宿舍,将一大把银翘片扔在桌子上,用他那感冒时特有的鼻音说:“和上次一样,校医又给开了几袋银翘片,便宜是便宜,才花了几毛钱,但是不管用啊!”同宿舍的杨同学也无奈地说:“上次我老乡感冒,去校医院看,也是拿了一堆银翘片回来,结果从感冒发展成发烧,最后只能去打针输液。”这种事不少见,中国传媒大学大三学生林澹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因为每次感冒,都给他开银翘片,所以他再也不想去校医院了。这小小的银翘片究竟是何方神圣,校医如此钟爱于它,却让学生们对其深恶痛绝呢?据中国传媒大学校医介绍,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没有药可以治愈病毒,一般的感冒药只是起缓解、恢复作用,高校医院给学生开的药是对症的,用以治疗感冒没有问题。大多数同学则认为,因为这种药便宜,校医院才给他们开,却不顾效果如何。犹如冰山的一角,校园里的医患矛盾从这小小的药片上拉开了帷幕。

 

重病、急病去哪儿看


  北京服装学院的小文有一天晚上得了急病,去附近一家医院急诊。第二天她拿着单据去学校医院报销,却因为不是学校指定的转诊医院而遭到拒绝,对此小文非常气愤且不解。与此类似,北京某医科大学的一位学生在周五的晚上突发剧烈腹痛,第二天是周末,校医院没有人上班。所以,周六早上她直接去学校指定的上级医院挂了急诊,经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炎症,并为她开了相关治疗药物,共计六百多元,但由于当时没有转诊证明,所以这位同学只能按实际金额支付,而得不到学校报销。


  这两件事情折射出两个问题:第一,高校的医疗保障制度仍不完善;第二,学生对相关医保政策了解有限,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权益。


  我国现有的高校公费医疗制度,是从1953年开始实施的。1998年以来,原有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逐步被新建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了,大学扩招以后,很多学校通过自己组织的一些保障措施或者参加商业保险来解决医疗问题。2008年1月6日,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03~2007年中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其中显示2007年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4874.8元,人均卫生费用781元。按照这个数据,目前大学生人均60元的公费医疗费用仅占全国人均卫生费用的7.68%。而我国对高校学生的公费医疗并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院校采取的办法是“国家拿一点,学校负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逐级分担医疗费用。据原劳动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介绍,目前大学生的公费医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政府承担80%,这笔资金直接拨给各个高校,其余20%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决定全额报销或部分报销。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学生在本校医院门诊医疗费用自付10%,学校报销90%;在校外医疗(合同医院)门诊费自负20%,学校报销80%。无论在校内、校外医院住院,学生放假期间门诊医药费实行限额报销:寒暑假均报14元,超过部分自负。转诊的条件是:学校接诊医生遇到疑难、重症或经复诊、会诊难以确诊,以及由于医院技术设备力量不足,不能对其作出诊治时可以办理转诊手续。公费医疗的转诊、报销等手续略显复杂,有时候甚至会耽误大事。


  几年前有媒体报料,某知名高校学生张春鸣因腹泻至少4次到校医院看病,校医院诊断为肠炎并不同意其转院诊疗,他自费到北医三院后被确诊为肠癌晚期,最后治疗无效,离开人世。据相关医学资料表明,肠癌如果发现的早,手术后还是有存活希望的。但是,张春鸣从首次看病到第一次做肠镜,因为校医不同意转院,其病情的发现至少推迟了4个月。


  如此悲剧的发生,除了医保制度,还有校医院医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原因。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对每一位同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相关的医疗制度,万一得了重病或者急病,要知道去哪儿看,走什么样的程序才能既得到及时的治疗,同时又能得到相应的公费报销,这是对自我权益的保障和维护。当然,如果发现校医院解决不了,又不能及时转诊的话,最好直接去校外医院就诊,耽误不得,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和健康才是是最重要的。

 

校园医保何去何从


  其实有很多时候学校也无能为力,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院长廖杨发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下拨经费有限,加上大学扩招,学校为公费医疗背负着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经费限制,所以在硬件设备、药品质量等方面,不能完全做得像一些大型医院那样。但是,作为医院,为病人看病什么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廖院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大摞的文件,最上面就是一份申请,写着《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公费医疗的说明》。廖院长说,那位学生得了白血病,他已经写好了申请,传真给市医保中心大学部,希望给予公费报销。“学校以前也有过几例这样的病人。这病,一治就几十万,学生家里也没钱,通过公费医疗,学校、政府能报销多少就多少吧。”廖院长看着那摞厚厚的文件颇有些无奈地说。


  这些年高校的医患矛盾越来越严重,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一些不幸事件的发生,对于此,在全国两会上,不止一次有代表、委员呼吁建立健全的校园医保制度,社会和学校也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决定将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障体制之中;浙江工业大学采取通过保险公司公开招标方式给新生代办保险,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申请办理保险;社会上一些机构也参与进来,以基金的形式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的难题;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学生捐款活动等等。


  说实话,这些项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多层次、规范的、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难免会顾此失彼。我们不妨看看国外大学,他们不存在所谓校医院的问题,因为发达国家大学的后勤完全是社会化的,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虽没有校医院,但学校周边整个社区服务都很完备;此外,国外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也较好,欧美、日本等很多国家实行全民保险制度,所有国民都必须加入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险。众所周知,美国的医药费用十分昂贵,但学生主要通过各种医疗保险进行支付,大学也不例外,保险覆盖率非常高。一般来说,大学生不投保就不能注册入学。


  好的办法可以学习,但国外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高校的问题不应该仅仅在围墙里解决,我们需要依靠围墙之外的力量,需要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大力投入,包括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投入,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才能使他们看病的时候不必为支付高昂的医药费而发愁。(盛雅琪亦对本文有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