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学生杂志
大学生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9,748
  • 关注人气:9,8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

(2007-12-07 13:42:40)
标签:

爱因斯坦

史密斯

联邦快递

论文

诺贝尔奖

新行业

分类: 《大学生》—精彩文章

http://cimg2.163.com/tech/2006/11/16/20061116141836811cf.jpg

    只要进过大学校园的人,说起论文必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调雨顺的时候,论文乃是争学分的左右护法,拿学位的大力金刚;可是,一旦遇到严厉又挑剔的导师,或令人郁闷的研究方向,一篇论文则能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特别是对于硕士、博士来说,翻来覆去的修改和匿名评审时的战战兢兢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不过,作为求学科研路上的阶段性总结,论文始终是学院传奇中的重要角色,而中规中矩的学术规范和强烈的开创性之间的彼此提携和对峙,也与大学的历史一样绵延不绝,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历数最有代表性而又天才般不羁的论文,以下这几篇堪称经典——

  本文刊登于2007年12月《大学生》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汪竞竞


 史密斯的c级论文:创造了一个新行业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琢磨他们的论文,每天也都有无数的学院年轻人在思考创业之路。而将论文和实战创业结合起来,却似乎没有太多的人尝试。而得到导师c级评分的弗雷德·史密斯的毕业论文,却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快速交付网络“联邦快递”的奠基之作。

  提起联邦快递,不得不提史密斯的大学论文。
  弗雷德·史密斯曾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道:“1965年我在耶鲁大学念书时,已经看到计算机将对整个商业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传统的缓慢的物流运输将无法胜任‘计算机化’的商业社会。对于像IBM这样的公司来说,需要一个专业的物流运输队伍,才能及时将所需的零件和配置送达客户手上。而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任务,应该拥有专门的飞机。”
  当然,在1965年的耶鲁大学导师看来,认为“买飞机专门用来送货”的想法是荒谬的,而且绝对没有经济实用价值。当时的状况是连传真还没有使用,一件货物必须经由多家航空公司转运,快递似乎只限于送比萨饼,全球化这一概念也只是偶尔在一些学者那里听到。因此史密斯的论文毫无疑问得到导师的“C”级评分。
  这篇被导师认为“荒谬”的论文,并没有泯灭史密斯的理想,它在另一个角度上奠定了史密斯的商业理念——“永远不要去做已经有人做过的事情。现代商业社会更是如此,你必须是第一个发明者,或者必须是最快的发展者,或者是最高附加值的提供者。”
  而事实上,史密斯的确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他论文中的设想的。毕业后的入伍期间,身为中尉的史密斯仔细观察了部队的采购和递送程序,目的是将来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退役后,史密斯凭着单纯的理想和无畏的勇气在1971年开始了快递运输的生意。凭借融到的8000万美元的资金,启动了联邦快递,通称FedEx。随着14架“法尔坎”(Falcon)小型喷气式飞机的起飞,就在那个晚上,这位年轻人的公司向25个美国城市运送了186件包裹,这真是一次奢侈的快递飞行——平均每13件包裹“享用”一架“专机”。这一载入美国商业史册的举动从此催生了整个航空速递行业,一家以航空速递业务为支柱的现代物流巨擘——联邦快递(FedEx)奇迹般地迅速崛起。今天联邦快递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两百多个国家,拥有超过六百架货机,每天平均处理数百万件货件。 
  而30年后,弗雷德·史密斯被经济学家誉为“创造了一个新行业的人”,而这一切的光荣,都源于那篇曾经被视为“荒谬”的论文。


小职员的5篇论文:划时代的“爱因斯坦奇迹年”
    按照现在的评审规定,爱因斯坦那些伟大的论文必然被挑下马来。当时他不过是个专利局的小职员,提交的论文不仅看上去满纸荒唐言,甚至连基本的参考文献都没有。可正是它们,改变了物理学,造了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收集资料就能得出科学理论,那就像是说把石头堆起来就是房子”,这也正是他天才论文的绝妙按语。


  在被称之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这些论文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成为划时代的文献。在整个科学史上,只有牛顿的创立万有引力定律可以与之相比。
  更让人惊讶的是,爱因斯坦当时的处境非常之差。这位那时才20多岁的 “科学青年”,大学毕业后求职屡遭挫折,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专利局当上了一名小职员,看起来颇为潦倒。当时他的薪水只有3900瑞士法郎。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赡养多病的母亲。妻子絮絮叨叨,小孩哭闹不休。但是这一切丝毫没有让爱因斯坦气馁。当时他所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无聊”工作时间,再加上每个星期天,这些就是爱因斯坦可以集中思考的时间。
  经典物理学理论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似乎已达到顶峰,人们普遍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完成,没有发展前途了;可是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在19世纪80年代测出地球在“以太”中漂移的速度,结果与理论预测完全相背。老一辈的物理学家采取补漏洞的办法,结果漏洞越补越大。物理学的历史转折点,就这样和这名年仅26岁的青年相遇了。年轻的爱因斯坦发扬休谟的怀疑精神和马赫的独立批判精神,根据新实验事实对旧理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以简洁、明晰、透彻、完整的形式提出了一个电动力学的新理论,揭开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序幕,通篇论文处处闪耀着哲学思想的光芒。爱因斯坦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以批判精神吸取各派哲学的精华,而不拘泥于任何一派。
  在研究态度上,爱因斯坦是一个反实证主义者。他完全同意庞加莱的看法:如果收集资料就能得出科学理论,那就像是说把石头堆起来就是房子。在他看来,“整个科学不过是对日常思维的一种精练。科家们如果不去批判性地考察一个更加困难得多的问题,即分析日常思维的本质问题,他就不能开展研究”。
  在论文的实际写作风格上,爱因斯坦的不羁和个性也非常鲜明。按今天的所谓"学术规范",爱因斯坦的这几篇划时代的论文肯定不能发表。以重磅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例,它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篇典型的不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无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这篇论文都异常大胆,甚至无法通过基本的初审,因为它除了在论文最后对“我的朋友和同事贝索的热诚帮助“表示感谢外,完全没有提到任何参考文献。
  爱因斯坦自己后来多次表示,如果他当时在大学里找到了工作,就必须将时间花在准备讲义和晋升职称的论文上,恐怕就根本没有什么闲暇来自由思考。他在逝世前一月所写的自述片段中,说得非常明确:“鉴定专利权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幸事。”因为这给了他自由思考的时间。


 史密斯的c级论文:创造了一个新行业  一页多纸的诺贝尔奖论文

 

 德布罗意当年一定做梦也没有想到,他那一页多纸的论文在数年后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可见论文不在长,有精华则灵。如今大学中的毕业论文,增厚、加长、加重的趋势愈演愈烈。德布罗意虽然绝对算不上一个好博士,但是他突破常规的大胆猜想仍然值得所有人尊重和琢磨。

   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巴黎,有一位出身贵族的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他对量子学产生了兴趣,凭借显赫的家庭,他来到了一代宗师朗之万门下读研究生。  
  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作为一个曾研究中世纪历史的前文科生,德布罗意绞尽脑汁想了很久,终于提交了一份一页纸多一点的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是波。


  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德布罗意的导师朗之万情急之中,往他的好朋友爱因斯坦那里寄了一封信。阴差阳错,或许是出于对离经叛道者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回了一封信,认为该论文里还是有一些有研究创意的思想。有了这一封信,德布罗意幸运地攻读下了他的博士学位。

 

   在维也纳大学,这份特别的博士论文被交到了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学者手中,这位不得志的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面对这篇奇特的论文,薛定谔百思不得其解,他只知道德布罗意提出了“波即粒子,粒子即波”的观点,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为了在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薛定谔只好在论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波动方程。这个方程就是后来著名的“薛定谔方程”。


   而那个时候。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然是量子理论界的“少林武当”。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成为量子界的“屠龙宝刀”,一时间无人可望其项背。 


    不得志的薛定谔推出方程之后,便踏上了旅程。途中,他忽然灵感爆发,发现他的方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出波尔的氢原子理论,完全可与哥本哈根学派华山论剑。


  倚天剑一出,天下大惊。


  隔年,德布罗意就这样凭借他的一页多纸的博士论文,和薛定谔一起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名垂青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