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得房率容积率信用交通省地 |
分类: 关于买地卖地 |
得房率、容积率,属于买房人有义务了解的知识,可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实例,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小知识。
得房率,包括“套内面积得房率”和“使用面积得房率”,其中:
套内面积得房率 = 套内面积 ÷ 建筑面积;
使用面积得房率
=
另:层公摊面积 = 应由本层住户公摊的公共面积,如电梯井和楼道。
以下面这个板楼户型为例,让我们通过计算来认识一下得房率:
http://www.linecity.cn/ban120s.jpg
在不考虑地下面积公摊和小区公摊面积的前提下,这个房子的建筑面积很好算,东西面宽10米,南北进深12米,正好是120平方米。
使用面积,就是这套房屋墙体内壁围合的面积,对这个房子来说,由两个矩形组成,一个宽9.64米,深4.34米,一个宽8.32米,深7.18米,合计是101.5752平方米,使用面积得房率
≈ 84.65% ≈ 101.5752 ÷ 120
套内面积,就是房屋的使用面积,加上围合这个房屋的外墙面积,但如果这部分墙体是由两家共有的,则只计算一半面积,道理很简单,一个墙体,不能重复计算(公摊)两次。对这个房子来说,套内面积达到111.384平米,套内得房率92.8%,也很高。
由于是大户型,一梯两户的板楼,根据建筑规范,最高只能盖到12层,否则就必须增加电梯和通道。所以,这个房子的公摊很小,得房率自然很高,可以看到,对于每家来说,只要公摊8.616平米,其中,一部标准电梯的电梯井,内壁面积就是5.52平米(2.3米 x 2.4米)。
另外,由于每个小区都有很多法定需要公摊的公共面积,比如锅炉房、变电室、物业办公用房等,所以,实际的得房率,会远低于此,对于小户型来说,由于墙体和公摊面积所占的比例必然增加,得房率必然下降,而且,如果是高层塔楼,由于要增加更多的电梯和公共通道,即便公摊的户数和总面积增加,得房率也会远小于此。
对于小户型来说,同样是板楼,得房率下降也是很明显的,如下图:
http://www.linecity.cn/ban84s.jpg
这个户型和上面的户型很相似,只是面积变小了,东西面宽7米,南北进深12米,层建筑面积84平米,使用面积67平米,在户型相同的前提下,由于需要公摊的电梯井和楼道无法因户型变小而缩减,所以,使用面积得房率只有约67÷84≈79.76%,而套内面积得房率,也只有75.38÷84≈89.7%,都有明显的下降。
相比较大的120平米板楼户型,略小的84平米板楼户型,面积小了30%:
使用面积得房率降低了 4.89% ≈ 84.65% -79.76% ;
套内面积得房率降低了 3.1% ≈ 92.8% - 89.7% ,是很明显的。
由于塔楼户型的面积计算比较复杂,这里就不给大家举例了,相比板楼户型,塔楼的得房率要低得多,套内得房率80%,使用得房率70%,都很常见。
在谈第二个知识“容积率”之前,我们先要说说规划条件三要素:
规划用途、容积率和限高,共同构成政府对一个项目用地的规划三要素。
规划用途,就是这个地可以盖什么房子:工厂、养老院、住宅、商业等。
限高,就是这个地上的建筑物最多可以盖多高,普通民宅层高一般2.8米。
“容积率”,也就是盖多少,存在好几个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
建设用地容积率 = 项目地上准建面积 ÷ 项目建设用地面积;
项目用地容积率 = 项目地上准建面积 ÷ 项目用地面积(含代征);
区域用地容积率 = 指定区域用地红线内地上建筑面积 ÷ 区域占地面积;
通常买房的时候,开发商告诉大家的,是政府规划文件审批的“建设用地容积率”,对于一个建设用地1万平方米的项目来说:
如果容积率2.0,限高36米,那么项目地上最多只能2万平米房子;
这样的项目,通常可以盖12层的电梯板楼,是舒适度很高的产品。
如果容积率1.5,限高18米,则项目地上最多只能盖1.5万平米房子;
适合盖6层板楼,电梯可以选装,没电梯节能,有电梯方便……
如果容积率2.5,限高60米,则项目地上最多只能盖2.5万平米房子;
适合盖20层板楼,土地利用率较高,但配套需求大,交通压力也大;
如果容积率3.0,限高80米,则项目地上最多能盖3万平米房子;
适合盖26层塔楼,土地利用率看似高,但配套很难,交通容易堵塞;
在“省地”口号掩盖下,很多黑心的开发商,为了实现在同一块地上盖出更多能卖钱的房子,往往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贿赂官员,盲目提高项目容积率,甚至在政府审批容积率的基础上,超面积、甚至超高度建设,最终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风貌,也导致了市民生活品质的严重下降。
而一些所谓的“专家”,为了开发商一点的“好处”,就抹杀良知,违科学的帮“人民币”说话,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和绿地严重匮乏等长期无法改变的恶性问题。
参照下面两个容积率,也就是项目用地容积率,和区域用地容积率,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一个好的社区,以及一个好的城区,应该有怎样的品质。
对于一个好的社区来说,仅有合理的,与其产品及客户定位相称的建设用地容积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合理的代征用地,以提供必要的社区绿化和其它配套设施,比如居民健身、配套商服用地等,所以,项目用地容积率要适当低于建设用地容积率。
而对于一个好的城区来说,由于除去住宅之外,还要提供商业、工业、交通等功能,所以城市的“区域用地容积率”必然要低于“项目用地容积率”。而尽可能的“省地”,其实,对应的正是如何在尽可能减少对居民生活品质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先进的技术,特别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技术,合理的提高“区域用地容积率”。
有一个骗了很多人的谎言:说北京人多地少,不够住,土地稀缺。其实,只要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容积率,再看一下政府规划数据,就完全可以轻易揭穿。北京一共不到600万户,即便住宅区的平均项目用地容积率只有1.2,户均住房面积120平米,也只要600平方公里的住宅项目用地。而事实上,我们北京审批的城市用地面积,至少是16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合理的利用土地,北京不仅有足够的住宅用地可以容纳现有的不到600万户,而且还有非常大的土地储备,可以从容面对人口的不断增长。
但是,由于我们的规划技术落后,主管部门的社会责任感不足,北京的城市用地被囤积和被浪费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而更严重的,则是盲目提高城区住宅项目的容积率,而没有同步建设、发展和普及“节能、省地的轨道和公共交通”,最终导致了交通严重堵塞、空气严重污染、绿地严重不足和生活品质低下等社会问题。
谈到合理的提高“区域用地容积率”,就要知道“交通用地面积”在北京这样规划落后的大城市,是如何的夸张,仅仅一条五环路,全长99公里,宽度至少是60米,仅路面占地面积(含直接隔离带),加上70余座平均占地至少几万平米的庞大立交桥,就超过13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光是修一条五环路,北京的人均用地面积就增加了1平米,再算上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我们为解决交通而付出的土地面积,就实在太夸张了。而且,在每个社区内,由于没有实现人车分流,停车和社区内交通占用的土地面积,至少就达到社区用地面积的30%,可见改造交通对“省地”的重要性。
在掌握了“容积率”的概念,特别是了解了三种容积率的知识以后,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盲目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只对开发商有利,而对居民和政府,乃至社会都是非常有害的,高容积率项目的停车难,交通堵,绿地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北京的“宜居化”,必须尽快抑制,当然,对于那些社会保障住房,特别是提供了轨道交通的,主要面向无车家庭的社会保障住房,还是很有必要提高容积率,以节约土地的。
而努力提高“区域用地容积率”,特别是在不盲目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的前提下,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合理的节约交通用地,则是我们实现“省地”的实际需求,最有力的技术手段,而且还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实现“信用交通”和“减少气候对城市的影响”的重要手段。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得房率”和“容积率”的有关知识,为大家选择适宜居住的房屋,以及实现节约土地,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出一点点微薄之力。
〖注〗信用交通:与汽车和公共汽车不同,轨道交通可以承诺“候车时间”和“到达时间”,所以,属于信用交通。通常,轨道交通的候车时间应在150秒,也就是2.5分钟以内,甚至可以达到90秒以内,让人们不用为总也等不到车,特别是总也等不到想等的车而着急。而且,乘坐轨道交通可以提前准确知道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比如北京的地铁一号、二号线,就在站台标出到达各站所需要的预计时间,这就是信用交通,让我们可以准时到达,不用因为怕迟到而总要提前很久。另外,由于轨道交通通常是非露天运营(请注意,我反对盲目修地铁,而建议在地面修建轨道交通,再给轨道交通加个顶盖),所以,也不受气候影响,不论刮风、下雪、大雨还是有雾或雷电,都不会影响轨道交通的信用,除非设计者为了偷工减料,甚至贪污公款,而降低了轨道交通的防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