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杂谈 |
周一,我旁听了在首都规划委员会二楼多功能厅的首都发展论坛,北京生态环境和宜居城市建设分论坛。首先是由谈旭祥副主任介绍了北京规划发展的情况。2005年1月12日,北京上报2020年总体规划,同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总体规划,定位北京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宜居这两个字,离今天的北京无疑很远,我在听到的时候,就很怀疑,北京能否实现,所以,这个论坛,我其实挺想发言的,当然,人微言轻的我虽然有很多想法,但没机会)
谈主任首先谈到了北京外来人口的情况,仅9.9%的外来人口有大专以上学历,16.8%以上外来人口有高中以上学历,总量大,平均学历低等问题很严重,2004年北京人口常住1470万,2005年已达到1538万。
从1989年以来,到2005年,北京年均增加常住人口33.8万,年均增加建设用地36平方公里,2005年一年,我们竣工面积就达到了5257万平米,现状城市达到1200平方公里,而可用水资源仅40亿立方米每年,枯水年份甚至只有34亿立方米,缺水,是北京的第一大患。
(根据曾经被批准的2010年规划,到2010年,北京应该的城市用地是610平方公里,现在实际占用1200平方公里?我好晕)
在2006年4月18日的沙尘天气里,每平米平均降土20克,一天之内,有33.6万吨黄土被空运北京,如果用载重10吨的汽车,需要33600车,车队长度超过60公里……
而对于北京来说,交通问题,城市文化保护的问题,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谈主任只点了一下,讳而不谈了……
谈起什么是宜居,第一个标准,就是社会包容性,也就是可支付的住宅,宜居的第一条,当然就是易居,也就是住得起,现在……
第二条是共同参与和筹措资金的问题,第三条是城市增长与环境,城市的形成,规划和管理,特别是能源。
随后,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教授的演讲,他谈到了人居奖,谈到了联合国的若干报告:
《应对世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联合国人居署,2005年年度报告;《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等;
谈到了1985年以来,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演变,从关注住房,到关注城市。也谈到了曾培炎副总理提到的“住房、出行、教育、医疗、文化、健身”的问题。
并提到我们在自然资源利用、形象工程、社会阶层分化、公共安全危机、公共政策失衡方面的隐患和危机。
还介绍了一些数据,5环内的总面积是336平方公里,2005年,北京在建工程居然达到1.4亿平米,2005年的竣工量为4700万平米或5257万平米(到底哪个准确,谁也不好说)
我们目前号称的已建成面积达到5亿平米,中心城地区为3.9亿平米,年均增长达到6%(可我看到的是10%左右,4700万或5257万/5亿),数字有点混乱。
我们的新增面积中,80%集中在中心城,年土地供应,65平方公里左右(60-72平方公里之间),旧城的62.5平方公里,经卫星等方式核查:
43.7%还保留部分风貌,但33.67已经完全现代化,19.6%被交通和道路占用。
每年消耗32亿立方米天然气,大量的石油燃料,导致PM10及PM2.5的微小污染物排放,以及臭氧超标都很严重。
在随后北京环保局裴成虎副局长的介绍中,北京十一五投入的环保投资721.9亿,占GDP的3.21%,但离奥运所需要的环境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北京乃至中国城市的基本问题有:水荒、火燎、车堵、尘扬、绿褪、灰霾。
环境问题,在北京目前的规划,特别是280万辆,将迅速增加到380万辆的汽车交通前提下,是很难得到解决的。
在顾文选等专家提出的宜居城市评价标准,以及相关演讲进行的时候,我认为,两个最根本的指标,决定着城市的宜居度。
⒈
城市官员(即有权力者)的最低公开收入,是否达到3倍于当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如果达不到,选拔和监督就无法保障,腐败必然滋生,公平发展绝无可能。
⒉
城市社会保障,即人人有房住,有书读,有药吃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少数人暴富拉高GDP和平均值,更要保证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且有保证。
这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起共同呼吁。没有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的城市,对大家都是不安全,不公平,不宜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