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宝生是在“曲线救国”吗?

(2006-03-31 23:44:50)
分类: 杂文、时事评论
 
陈宝生是在“曲线救国”吗?
 
====================================================================
       
        今天,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张羽毛主持的“决策者说”栏目,第一次听到“治庸计划”一词。这个词,其实最早的出现是在2004年12月,真正为世人所知是在2005年的6月,后来还被人称作了“治庸风暴”。最早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就是今天节目的“嘉宾”——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

        知道这件事虽然晚了很多,但是,还是不遗憾的,我想,知道了总比不知道要好了许多。至于为什么觉得好,还真的有些说不清楚。

        关于在节目本身得到的资料,放在这里,以便于澄清自己的认识。

——治庸计划所治的“庸”,被细化为3种具体情况:一是不作为;二是乱作为;三是不会作为。(详细解释,在本文后面附有文章。)

——治庸计划是不是“做秀”?陈宝生的回答:做秀,是表演,在会做事的前提下会表演有什么不好。纯粹的做秀,不会有生命力。

——“一把手上电视”,已经播了几十期(每周5期),现在差不多成了一个品牌。

——关于“父母官”之说,陈宝生的回答是:人民不需要父母官(我认为:潜台词应该是“人民需要‘人民的公仆’”)。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125名公务员成了治庸的对象。

        在此之后,重庆市、广东深圳、河南濮阳、湖北沙洋等地也纷纷效法此举,并且,都有了实际的效果。

        可见,“治庸”是一件好事,完全符合现任总理温家宝提出的“首长问责制”的设想,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那么,在法律条文已经比较齐全的国家里,为什么还要这样“多此一举”地再来什么“治庸”呢?

        在此,我就权且来一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

        我认为,这是聪慧睿智的陈宝生在搞“曲线救国”。

        何谓“曲线救国”?愚以为,在共产党执政的几十年来,除了刚刚建立政权的那十几年,上令下达做得比较好以外,从“文化大革命”到今天,主要是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央的决策在一级一级的传达中逐渐缩水,最后,到了基层的时候,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开始,是以“不正之风”为说词,后来,就是与腐败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陈宝生提出的这个设想,不正是对腐败的宣战吗?可惜,他的官职还太小,仅仅是一个西部小省的省委常委、省政府所在地的市委书记而已。在他的身上,也是很标准的“人微言轻”。所以,他就在他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提出了这样的“计划”,所以,应该认定为典型的“曲线救国”,“曲线实现自己不方便实现的政治主张”。

        其实,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吃吃喝喝捞票子。”这样的官场现状,是每一个有良知有权利的官员都熟知的。但是,在这些“公仆”里又有多少可以被称为有识之士呢?我看,陈宝生,就是一位这样的有识之士。我还希望,在我们这个到处都可见到腐败猖獗的国家,多多地涌现出这样的有识之士。

        陈宝生的“治庸”,还有比较大的问题解决得不太理想(也许,是我的眼光短浅,也许,陈还有不少“力所不能及”之处)。比如,一个地区级的省会城市,在被划定为“庸者”的125个人,只有4位正科级、15位副科级,副处级以上竟然一个没有!想想看,在我们这个“任命制”的体制下,能让人信服吗?

        不管怎么说,这个“治庸”计划也好风暴也罢,是在给我们国家吹来了东风——并且是一股强劲的东风。
 
====================================================================
兰州市处置不作为官员的治庸计划在争议中进行

  本报记者赵永厚 发自甘肃兰州 “治庸又有新内容,32家单位一把手将要上电视。”
  2005年6月13日,在炎热的兰州街头,一名报贩用事先录制好的“广告语”不断重复着这条和天气一样“高温 ”的新闻,以招揽生意。
  自掀起“治庸风暴”以来,兰州市的报贩们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来兜售自己的报纸。
  “市民们都很关心治庸的进展。”一位报贩说,“所以我们的生意也比以前好。”
  兰州的“治庸计划”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市民的拥护,很多人都能讲出“治庸计划”中的一段。
  即使在寻常巷陌,人们也能感受到自“政府治庸”以来,这座城市所发生的变化。
 
  所治何庸
 
  兰州市整治干部平庸行为的计划出台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关注。
  “治庸”这个词最早是由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在某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后来,根据他的部署,兰州市委组织部在调研之后,形成《中共兰州市委关于整治干部平庸行为的计划》(简称“治庸计划”)草案。该计划几经讨论、完善,最后在2 005年5月8日的中共兰州市十届十三次全委会议通过。
  “治庸计划”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平庸行为进行整治。
  何为平庸行为?“治庸计划”把平庸行为“定义”为三种情况:不作为、乱作为和不会作为。
  “不作为”就是指有能力而没有履行自己职责的行为。计划把“不作为”细化为7种情况。其中3项和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3项分别是:由于工作不到位、不重视或措施不力导致发生重大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的行为;群众反映强烈却没有及时解决问题的行为;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的行为。
  该市的一份文件上说,“乱作为”主要是指违规、违法,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不正之风:违法行政,弄虚作假、吃拿卡要;项目建设中故意刁难客商,破坏投资环境;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治庸计划”甚至把一些违反纪律的行为也定义为“乱作为”,比如,经常迟到、早退,一年病、事假超过6个月。
  按当地官员的说法,“不会作为”主要是指没有能力胜任领导职务,难以履行工作职责。其中最能引起媒体关注的是,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做调查研究、不亲自撰写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就视为“不会作为”。
  “按照这样的定义,‘治庸计划’中所指的庸已经不是简单的平庸了,而是一个泛概念了。它涵盖了违法、违规、违纪的行为,还包括了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比方说在单位传闲话。”兰州大学的张教授说,“传统意义上的庸吏,是指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没有能力完成自己职责却又尸位素餐的官吏,‘治庸计划’中的‘不会作为’的官员与此最相近;而其他情况按照传统文化来理解,是属于 ‘坏’、‘劣’、‘懒’等范畴。”
  “因此,兰州市委是想借‘治庸’来全面整顿不合格的干部。”张教授总结性地说。
  按照规定,治庸计划的适用范围是:全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机关及其部门以及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几乎涵盖了全市的全部职能部门。
  正因整肃面如此之广,有人将这次整治行动称为“治庸风暴”。
 
  所治首庸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梅岩兵因为他的“浪漫主义”工作作风成为第一个落马者。他成为“首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主审一起死缓案件时,没按规定及时报请甘肃省高院复核,只把案件交给书记员,不久书记员辞职,导致案件一直没有上报,拖了4年没有办结,导致案件被告超期羁押。他的行为被认定为“不作为”和“乱作为”后,组织部门报经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免去了他审判员职务。
  从6月14日起,记者通过多方努力试图与梅岩兵联系,均遭到婉拒。“他正烦着呢,情绪很低落,不可能会接受采访。”他的一位同事对记者说。
  在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晶看来,梅岩兵的落马是对兰州市广大干部的一次深刻教育。
  这样的深刻教育的确让很多干部有所感触。兰州市委的杜处长说:“治庸计划出台刚过一个月,就有一名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落马。这让那些对治庸计划持怀疑态度的人心里有了谱——治庸绝不是隔靴搔痒。”
  但是,对同样的事件却有不同的看法。当地有人公开评论认为:“‘治庸计划’实施一个多月,偌大一个兰州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机关及其下属部门以及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这么庞大的一个队伍,才‘治’出区区一个‘不作为庸官’来,何来‘风暴’之说?”
  “梅某最大的问题是由于严重违反审判工作规定和纪律被罢免,就冲他这一点,不仅要被免职,还应当追究他的法律责任,而不能拿一句‘不作为’就敷衍了事。由梅某主审案件,人命关天,却被他这么一拖就是4年,给被审人员家庭造成的伤害、给法院造成的损害、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岂能用一句‘不作为’就一带而过?”
 
  一把手上电视
 
  兰州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治庸计划”。多次强调,绝不让“治庸计划”成为一纸空文。
  兰州市各部门显然都在不遗余力地落实该计划的实施,先后出台内部文件落实“治庸工作”。土地局、教育局、发改委、各区委纷纷在报纸上刊出落实“治庸计划”的具体办法。
  在兰州市检察院,该院的主要举措是:杜绝徇私枉法;解决执法不文明、违法办案;解决执法不作为,解决不能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其他单位的举措和市检察院大体相同,都是一些应该做的本职工作。
  从报纸上看到相关报道,兰州市民杜长乐陷入了困惑之中,他提出疑问:“这些举措都是本职工作,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多次强调过的,现在又要用‘治庸计划’来规范,不是多此一举吗?难道没有这样的计划就不应该这么做了?”
  如今兰州的媒体都在讨论“治庸”的问题,兰州某报甚至开通热线,征集“热点问题”,并把它们转呈相关单位的一把手处理。但是,这些问题往往极其琐碎,例如:网吧里未成年人很多;黑网吧治理困难;户口转了之后孩子上学难;书稿面市需要哪些部门审查。大部分这样的问题,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就能处理,现在这些单位的“一把手”却纷纷出来“释问解惑 ”,不能不说是因为“治庸计划”的实施。
  为了实现市民与各单位一把手的“充分沟通”,在兰州市主要领导的倡导下,32名一把手即将走上电视与市民见面。这个被当地媒体渲染为“万众瞩目”的电视栏目叫做《一把手上电视》,开办这样的栏目主要是让这些一把手通过电视“现场办公”、“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该栏目的首播时间是6月17日,市里的一把手将带领32名各单位的一把手“光临” 演播大厅,同时,他将作为首位“嘉宾”来回答市民提出的问题。
  按照官方的解释,这些“勤政”的行为是整个“治庸计划”的一部分,是属于“治庸计划”的保障机制,以后还会逐步推出,比如“群众评议干部”等。
  但是,市民杜长乐对此事也有他不同的看法:“治庸的重点应该是整治过去或者现在那些庸官,树立“勤政爱民”的为官作风不应该是‘治庸计划’的重点。”
 
  文件之治?
 
  和普通市民的认识角度不同,一部分专家则认为兰州的“治庸计划”反映了一个无奈的问题:红头文件大于法。
  《检察日报》发表了庚向荣的文章,这篇文章称: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我国《公务员法》、《检察官法》、《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法律法规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然法律已经有明确的规定,那么“治庸计划”就纯属多此一举。
  在一些人看来,我国目前并不是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是法律执行不到位,法律明明确确的规定,往往在执行中打了折扣。如果真正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类似梅岩兵的行为,一经查实,就应当按照法官法的规定作出处理,完全不需要再来一个“ 治庸计划”。
  原本法律有规定,却偏偏要再出台一个红头文件,显示了某些部门对红头文件的依赖。这种依赖症对目前正在推进的依法治国并无多少好处,它使原本威严的法律处于空置状态,这不仅是法律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法律威权的严重消解,可以说后患无穷。
  兰州市组织部研究室的高主任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治庸计划”并不与法律相悖,因为该计划也是参照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的。
 
  治庸成果
 
  无论专家怎么意见相左,市民怎么议论, “治庸计划”事实上还是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目前,兰州市交警正在落实他们前所未有的“大作为”。以前在兰州,行人和自行车过马路经常不遵守交法,想怎么走就怎么走。2005年6月,交警支队开始调集警力,集中整顿这类现象。凡是不遵守交法的行人都被教育、罚款,部分态度蛮横的行人还上了当地报纸的黑名单。这一举措使兰州市的交通秩序焕然一新。
  另一起有关兰州市劳动监察大队“乱作为”的现象也成为当地媒体跟踪报道的新闻。事情缘起于该监察大队乱摊派,按人头收取了当地劳工市场一些工人每人30元的费用。该事件被曝光之后,立即引起了兰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把手” 的重视,不合理的收费被紧急叫停。
  “治庸计划”落实以来,因为各单位领导与市民的沟通渐多,领导对于市民提出的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一些有关市民生活切身利益的事情被很快解决,这使得很多市民欢欣鼓舞,极力拥护“治庸计划”。
  按照“治庸计划”的描述,要在未来的1到2年的努力,在全市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奖勤罚懒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未来的结果如何,人们拭目以待。
 
====================================================================

 
特别策划:治庸风暴席卷全国 “混混官”日子到头了     2006年02月13日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机关效能建设,把整治目标指向“庸官”、“闲官”,着力改变干部队伍中“不在岗、不在状态、不在行”的精神状态。安徽安庆近日出台了“严禁吃拿卡要、衙门习气、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执法不公、弄虚作假、有令不行”等7条禁令,湖北沙洋也出台了一系列干部责任追究规定和办法。专家指出,各种治庸措施的出台,意味着那些认为只要不贪污、不受贿、不违法犯罪就不会出问题的官员,将不得不改变想法。有了制度,“混混官”不再好当了。
 
湖北沙洋掀起“治庸风暴”“混混官”不再好当
    “年味”还没散去,湖北沙洋县主要领导便带领机关干部到各自挂点的民营企业和农村村组,研究市场对策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一位下基层的机关干部对此感受颇深:“用制度管人,‘混混官’不再好当了!”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沙洋县委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干部责任追究规定和办法,主要包括《中共沙洋县委关于实行科级领导干部连带责任追究办法》、《关于改进干部作风实行责任追究的规定》、《沙洋县国家公务员末位淘汰实施意见》和《沙洋县公务员末位淘汰暂行办法》等。问责对象包括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此外,对在机关日常工作、内部管理、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方面21种影响机关工作效能的行为,都制订了相关的责任追究办法。责任追究分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行政处分、纪律处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等。
 
当今庸官的四种“为官之道”
不学无术。曾有人戏言:世上做官最省心。只要坐小车头不晕、做报告眼不花、能喝几盅酒的人,都能当官。庸官不看书不读报,没有专业特长,或业务荒疏,缺乏领导艺术,就靠一个混字,也能混出个一官半职,混出个人模狗样,混出个锦衣绣袍。这号人做报告有秘书准备现存的稿子,开会发言顺着领导的竹竿往上爬,遇事打官腔――研究研究,前后左右有人伺候,照样混得潇洒自如。就是这些大草包,居然能在官场上混上多年,这种人整天养尊处优,吃喝玩乐,是麻局牌场的高手,是饭店舞厅的常客,有的竟在领导机关眼皮底下混,还青云直上,春风得意,真叫人不可思议。
四平八稳。庸官保官的秘诀就是一个“稳”字,像个泥捏的不倒翁。他们上传下达,跟传声筒、复印机一样,唯领导马首是瞻,缺乏创新精神,工作不思进取,遇到问题绕道走,只要守住摊子不出乱子就行了,当太平官。庸官只知跟在领导屁股后边转,按上级意图办事,看问题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他们看风使舵,没有独特的思维,像机械执行命令的机器人。他们张口闭口红头文件、上级指示,全然不顾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只知套用固定的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善于跟风造势随大流,工作不冒尖也不怎么落后,所谓骑马快骑驴慢,骑匹骡子好自在。
巧于包装。庸官工于心计,巧于包装,给人以假象。做官要有相应等级的文凭吗?他们大学的书一天也没有翻过,也能弄个大学文凭,履历表上赫然填上“大学文化”也不脸红心跳,一副坦然的样子。当官要有政绩吗?他们报喜不报忧,汇报总结材料水淋淋的。他们擅长表面文章,大搞路边工程,一个个鲜艳夺目的“盆景”让上级看了啧啧称奇,哪有不重用的道理。提拔要有知名度吗?他们专门有一套写作班子为其捧场,电视里有影,报刊上有字,广播里有音,频频出现于各种新闻媒体,像著名作家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整天都是浮华的忙碌,为的是图个知名度,让当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笑面菩萨。庸官对下级放松要求,对不正之风不敢抓不愿管,特别是不愿抓党风党纪,认为吃点喝点拿点算不了什么,不愿为此跟下属过不去,保自己乌纱、保个人选票要紧,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整天端着茶杯打哈哈,笑口常开,悠悠晃晃,从不得罪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口碑甚好。上级考察测评干部,庸官得人和之利,众口说好,因而占有上风。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风之二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