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注解摘錄

标签:
王不了东写西读 |
分类: 东写西读 |
http://img3.douban.com/lpic/s2523343.jpg
開學小測,在十九班教室監考,書櫃裏放著人文社的四大名著,便抽出一冊《三國》,專看頁下注解,選了一些記在手機裏。考試結束,恰好讀完上冊。過了兩天,意猶未盡,又找鄭志昌老師借來下冊。我小時候讀的三國、水滸、西遊都是嶽麓書社的本子,非常之便宜,但全是白文,無一則注解,不少地方都一知半解,這回正好補上一課。
下面摘錄的注釋基本遵從原書,只是詞句上有所減省。
叵,不可合音。叵耐,不可忍受,可恨也。
黥首,音情,刺面。
屠沽小辈。
阍人,看门人。
陵迟,衰微也。十一回。
陵替。三七回。
布之直线为经,横纬。
金风,西风、秋风。
兀自,依然,尚且。
二十回。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争,相差。争些儿,差一点儿。
夜来,昨天。
夤夜,深夜。
龙挂,龙卷风。
平明,天亮。
跌足,跺脚。
二七回。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一发,越发,索性。又有一齐之意,如六四回中“一发都到大寨”。
致仕,辞官退休。
兀的不是军马来也!兀的,这。
三一回,竖儒,侏儒。侏儒往往弱智,故以之骂人昏愚。了按:此则注释有误。查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古代汉语词典》1462页“竖”字释义第二项,可知竖可指童仆,引申为对人的蔑称,犹称“小子”。“竖”字条下更有“竖儒”的解释,原文如下:
竖儒:对儒者的蔑称或儒者自谦之词。《汉书·张良传》:“汉王啜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后汉书·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
三一回末。袁绍「自旧岁感冒吐血症候,今方稍愈」。感冒,受刺激而发病。非伤风。冒,此作犯病之犯字解。
樗栎,音出力,无用之树,喻庸人。
狼藉,据说狼睡草上,离去时将草扒乱,故以之喻指乱七八糟的样子。
直恁,竟然如此。
以上注解摘自上冊,當時還在用簡體。下冊摘錄如下:
五十九回,曹操戰馬超、韓遂時,「是夜北風大作。操盡驅兵士擔土潑水;為無盛水之具,作縑囊盛水澆之,隨築隨凍。比及天明,沙水凍緊,土城已築完。」「缣」,音兼,一種很細密、不易透水的絲織物。
陳首,自己供認自己的罪過。
觳觫,音虎素,顫抖。
「你許大年紀,猶不識羞……」「許大」,那麼大。
婆娑,舞蹈。
文不加點,作文不用塗改,一寫就是定稿。塗去字、句叫「點」,不作標點解。
七六回,關雲長敗走麥城。「公曰:『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數窮,屢次逼迫,數讀若碩。
麈尾,麈,鹿類,古人取其尾作拂塵,故此具名曰麈尾。麈讀若主。
七八回,「是夜二更,操睡臥不安,坐於殿中,隱幾而寐。」隱幾,隱音印,憑著幾案。古代的幾是一種矮腳桌。
帶甲百萬,江漢為池。池,指城壕、護城河。這是比喻的話。
物故,死亡。
兩手加額,古人表慶倖時的手勢。
「早晚看覷吾子。」看覷,看顧、照料。
梓宮,指皇帝的屍柩。
八九回,孟獲之兄孟節曰:「……今辱弟造反,又老丞相深入不毛之地,如此生受,孟節合該萬死,故先於丞相之前請罪。」孔明歎曰:「方信盜蹠、下惠之事,今亦有之。」生受,難為、煩勞也。盜蹠、柳下惠,春秋時人,傳說兩人是兄弟,而一為大盜,一為賢人。
蹬道,有階踏的坡道。
膏粱子弟,膏,肥肉;粱,精糧。膏粱子弟,指過慣驕奢生活的富貴人家子弟。
縮地,傳說東漢人費長房有仙術,一日之內能與千里以外的幾個地方的人見面,說是「縮地術」。
須索,定要、必須。
一百三回,原文: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劄,並不嗔怒,隻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某如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孔明歎曰:「彼深知我也!」主簿楊颙諫曰:「某見丞相常自校簿書,竊以爲不必。夫爲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僕執耕,婢典爨,私業無曠,所求皆足,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婢僕哉?失爲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昔丙吉憂牛喘,而不問横道死人;陳平不知錢穀之數,曰:自有主者。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司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眾皆垂淚。自此孔明自覺神思不寧。
典爨,專管燒火做飯。
丙吉憂牛喘,而不問横道死人。丙吉,西漢丞相。春天出行,見路有死傷者,他不問,看見牛喘,卻很關心。人家問他,他說:「這時候天氣還不太熱,牛不應喘。惟恐天時不正,會影響年成。這是丞相職務所在,我應當注意。」
陳平不知錢穀之數。陳平,西漢丞相。皇帝問:「全國一年判決多少案件,收多少錢糧?」他說:「可問主管部門。丞相只主管群臣,不管這些事。」
「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一紀,十二年。
刁斗,古代軍中用銅鍋白天用以炊飯,夜裏用以敲打巡更。
尺素,通指書劄、簡牘。一尺寬的素絹,古代用以寫字。
左衽,古時中原人衣襟向右掩,少數民族的衣襟多向左掩。
一百五回,漢武帝嘗於長安宮中建柏梁臺,臺上立一銅人,手捧「承露盤」,接三更北斗所降沆瀣之水,名曰「天漿」、「甘露」。沆瀣之水,夜間由霧氣凝結而成的水,即露水。(了按:成語「沆瀣一氣」,唐代科舉考試考官崔沆錄取了名為崔瀣的考生,有人嘲笑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事見錢易《南部新書》。後比喻臭味相投者結合在一起。)魏主曹睿「慾與神仙往來」,派人去長安拆取銅人,多人拆下銅人時,只見銅人潸然淚下,飛沙走石,急若驟雨,臺傾柱倒,壓死千餘人。魏主曹睿乃「令將銅柱打碎,運來洛陽,鑄成兩個銅人,號為『翁仲』」。翁仲,傳說:阮翁仲,秦朝人,身長一丈三尺,秦始皇命他守邊界,匈奴人很怕他。死後,始皇給他鑄了一座銅像。後來鑄刻高大的銅像或石像,就都叫做翁仲。
尚,與帝王之女婚配不敢稱「娶」而稱「尚」,高配之意。
面縛輿櫬,古時投降儀式。面縛,雙手捆在背後,面朝勝利者。輿櫬,車上載著棺材,表示放棄抵抗,自請受刑。櫬音趁,棺材。
一百十九回,「叱武士將將張節亂瓜打死于殿下。」瓜,即金瓜,亦名骨朵,一種充作儀仗的武器:長柄,上端作瓜形。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装帧:
丛书:
IS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