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一样的目光:《安娜·卡列宁娜》笔记

(2012-05-15 22:02:49)
标签:

王不了

东写西读

杂谈

分类: 东写西读

http://img5.douban.com/lpic/s5763939.jpg

 
作者: (俄罗斯)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7-8
页数: 788
定价: 37.00元
丛书: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ISBN: 9787532132256
 

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很慢,平心静气,用了一个多月才将它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读完。虽然用的都是中午、睡前的零碎时间,但很多次我都感觉回到了中学时代那种浑然忘我的阅读状态。这种幸福的感觉真是久违了。读着读着,常常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如果十年前就读过……尽管如今才读,我依然觉得庆幸。

 

《安娜》让我见识到,文学可以有多大的力量,它在探索人类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上可以达到怎样令人惊叹的水平。写作如果真是个手艺活,1877年便已完工的《安娜》就会告诉你,这位俄罗斯大师的手艺在他四十九岁时所达到的境界是你在梦里都不曾见过的。读了这部作品,我才明白后来的小说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托尔斯泰这样的老师傅把既有的道路走到了尽头,望着他们巨大的背影,后来者只会惊叹,沉醉,既而绝望。再想干点什么,只能另辟新路。我见识过一些好东西,尽管为数不多,却也有让人赞叹不已的能品、极品乃至神品,那些精湛的制作工艺我大都可以想象,因而也能接受,但《安娜》是难以想象的,它不像是人类写下的文字,它那洞悉一切的目光不可能来自人,而是神。只有神一样的目光,才可能照彻列文、吉娣、安娜、伏伦斯基、陶丽、奥勃朗斯基、甚至是那条叫拉斯卡的猎犬的心灵世界,在灵活妥帖地以各个人物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同时又自成一体,既细腻精致,又干脆利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想读他的传记,以及其他两部代表作。他的日记也值得一翻,或许他有不少素材是取自日记。

 

今中午忽然想起沈从文也曾谈及此书,经查,原来是在一九六一年一月下旬阜外医院致张兆和信中,“跛者不忘其履”,他顺势又谈到了自己的写作意向,重读一遍,依然感慨丛生:

 

安娜已看完,这本书有好处也有一定弱点。写事,笔明朗,如赛马,猎鸟,农事收获,及简单景物描写,都很好。至于写人,写情感变化,有些过细,不大自然,带做作处,似深而并不怎么扎实。乍看好,较仔细看,即觉得不十分好。托自己并不十分满意,是有道理的。评传说英译本将重要议论涉及批评社会制度,思想激烈部分多删节。因此重点转成“恋爱悲剧故事”,不大合符本来目的,评得中肯。周译似即此经过删节的译本,所以讲到社会问题,对话多含胡。又暴露旧俄上层社会生活之无聊,如俱乐部种种,还好。我想把《战争与和平》也看看。如还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其他,也看看,可对照得一印象。因为屠在背景描写上加工,有长处。写人分析较少,让人从谈话中见性格,见思想,方法上还是有长处,比托时时用解释方法分析情感,倒是屠的方法比较自然。看看这些十九世纪作品,有另外一种好处,即使我引起一种信心,照这种方法写,可以写得出相等或者还稍好些作品,并不怎么困难。难的不是无可写的人,无可写的事,难的是如何得到一种较从容自由的心情,来组织故事,进行写作。难的是有一个写作环境,成熟生命还是可以好好使用几年的。我想到的总还是用六七万字写中篇,至多有八万字,范围不妨小些,格局不妨小些,人事不妨简单些,用比较朴素方法来处理。如能得到较从容工作环境,一定还可以写得出几个有分量东西的。这自然也是目下一种主观的估计,事实上脑子的使用还是有一定限度,未必能作到。最难的是作品写出来后,既能为自己批准,又能满足客观要求。这种矛盾统一是不容易的。(引自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版《从文家书》309页)

 

最后,摘录上一篇贩读中布鲁姆谈及托尔斯泰的部分,这也是吸引我翻开《安娜》的原因之一:

 

一直读他的作品未必能让你与他一样目光敏锐,但你会明白自己的眼光是多么狭隘。你的世界比他的世界贫乏许多,因为他总是力图表明他所见到的不仅更加自然,而且更加奇特。要了解他的自然多么富于隐喻性是需要时间的,因为他明快简朴的文体是修辞的胜利。(引自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西方正典》272页,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书的苦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