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东写西读 |
书眉语录
俗语有“嗜酒如命”,秦生则嗜酒甚于性命。我偏偏欣赏这种痛快淋漓的真性情。性之所至,生死不避。秦生与我,一在山东,一在湖南。一为古人,一为今人。习相远而性相近,时空两隔却心意相通。有嗜好者往往有真性情,而嗜好之乐又往往不足为外人道。比如写作,比如烟,爱它的甘之若饴欲罢不能,旁观者却觉得莫名其妙,讨厌的还要捂着鼻子皱眉头。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沉浸在这种乐趣中的人来说,这实在是太小太小的一件事,实在不值得挂在牙齿上。
回头再说秦生的结局,秦生死后,“妻号,为备棺木,行入殓。次夜,忽有美人入,身不满三尺,径就灵寝,以瓯水灌之,豁然顿苏。叩而诘之,曰:‘我狐仙也,适丈夫入陈家,窃酒醉死,往救而归,偶过君家,彼怜君子与己同病,故使妾以余药活之也。’言讫不见。”
秦生真是幸运。死而复生还在其次,最幸运的是,居然还有一位和他一样要酒不要命的酒鬼与他惺惺相惜!
二
《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
跂余望之。
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谁谓河广,
曾不崇朝。
我爱这诗没来由的自信。谁说宋国很远啊?我踮踮脚就望得见。黄河何其宽广,作者却要说一束芦苇便可以渡过(一说“只有一束芦苇那么长”,马瑞辰《通释》:“一苇杭之,盖谓一苇之长,可比方之,甚言河之狭也。”不可取。),又说连只小船都容不下。这简直近于胡说,却又偏偏诙谐可喜——这中间有一种诙谐的自信。不过,细究起来,旷达只是此诗的表象,内里其实不胜悲凉之至。《毛诗序》:“《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郑玄笺》:“宋桓公夫人,卫文公之妹,生襄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义不可往,故作诗以自止。”诗作者宋桓公夫人在生下襄公之后便被出,虽然儿子已经即位了,而她却只能呆在娘家卫国,永不能归宋,其悲思悒郁之痛可想而知。如此再读《河广》,无一字见悲痛,却无一字不是悲痛。其表面的豁达与开朗原来不过是作者于无尽伤感之后的自我安慰罢了。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从前多少士子,都是这般自负与旷达。“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中国民间固有的诙谐——多可爱的眼神。“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个难道俗气吗?事实如此。“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脱口而出,真是粗俗得可爱。“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多少人,都在这样的叹息中了此一生。一叹。“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这是村里的老人家在大槐树底下摇着蒲扇教你惜生。“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哈哈哈哈,说得好!
渊明放达,别有一种独特的幽默。魏晋时人常有自挽之作,习尚如此,不似后人百般忌讳、小家子气。渊明自挽诗三首我都喜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我只觉得这样的想象很好玩。其实此诗冷静直白,“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鲁迅才会在写《纪念刘和珍君》时想到它,更于冷峻之中透出无限悲凉。世事如此,执著悲喜都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