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的十大弊端
(2009-03-02 14:55:03)
标签:
杂谈 |
談下簡體字(所謂的規範字),不少同胞說過,與其恢復正體字,不如改用甲骨文(或篆字),這種說法是非常謬誤的,也是造成誤區的主因之一,我在此想重申:甲骨文和篆字都是漢字的原始初級階段,而正體字是高度發展之後形成的成熟漢字。简体字之“各项弊端”如下:
一、
二、
三、
四、簡化字採取“多繁對一簡”的原則,致使漢字的表意功能削弱,需更依賴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文意,因而影響了閱讀效率。“多繁對一簡”,導致了對漢字本義理解上的困難。例如:干(乾、幹、榦)、发(發、髮)、脏(髒、臟)、系(係、繫)、冲(沖、衝)、余(餘)、后(後)、几(幾)、丑(醜)、只(隻)、斗(鬥)、松(鬆)、准(準)。
括弧前是繁體誤寫,括弧裡是繁體正寫,以下誤寫理應歸罪於簡體字『多繁合一簡』之原則。
1,幹燥(乾燥)、乾活兒(幹活兒)、幹涉(干涉)。
2,髮揮(發揮)、頭發(頭髮)。
3,面條(麵條)、表麵(表面)。
4,衝水(沖水)、沖鋒(衝鋒)。
5,余地(餘地)、餘『我』(余『我』)。
6,皇後(皇后)、之后(之後)。
7,茶幾(茶几)、几乎(幾乎)。
8,醜時(丑時)、丑陋(醜陋)。
9,只言片語(隻言片語)、隻有(只有)。
10,斗爭(鬥爭)、北鬥(北斗)。
11,鬆柏(松柏)、輕松(輕鬆)。
12,標准(標準)、批準(批准)。
13,制造(製造)、製度(制度)。
14,裡程(里程)、那里(那裡)。『“裏”是“裡”的“異體”』。
15,复(覆、復、複)
(1)覆:答覆/回覆/傾覆;
(2)復:復活/復興/恢復;
(3)複:複雜/繁複/複查;
(4)“回覆”和“回復”,在表“回答”義時可通用五、
六、簡化字以同一符號取代不同偏旁(萬能字符“又”和“メ”),以致字形無理據可言。例如:鸡(雞)、汉(漢)、欢(歡)、仅(僅)、权(權)、凤(鳳)、邓(鄧)、戏(戲)、树(樹)、对(對)、轰(轟)、。。。其中“又”部均代表不同的字形,讓人摸不著頭腦,找不到依據。再如:赵(趙)、风(風)、冈(岡)等字亦是如此。
七、
八、大陸若想真正減少文盲(半文盲),還須考慮很多其它因素,例如:教育的普及度可能影響更大。如今,希望工程雖已初見成效,但相對於基數龐大的農村人口,普遍落後的教室校舍,捉襟見肘的師資份額,恐怕想讓多數人受益仍是杯水車薪,急需政界、商界、及各界華人關注教育、多做善事、貢獻力量。另外,小學生、中學生的學業負擔太重?請教師不要罰學生抄寫數十遍、上百遍作業就行了,根本問題還在於教育方式,早晚自習、中午補課、假期補習、大考小考、學生分數與教師利益掛鉤、。。。依我看來,這些弊端遠比恢復繁體字要嚴重得多,但我贊成有少量“特繁字”可考慮合理簡化,俗體字和異體字理應棄用。
九、古代中國的民間市井,也有一些人書寫俗/異體字,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不規範的漢字只流通於日常瑣事,比如:隨手寫個記事帖、留言條、親友間非正式的書札或底稿,而官方正規的書籍、詞典、經書、詩詞文章、公文詔書,一律只得用正體字書寫或印刷。至於手寫體,我覺得可以不限制民間的俗異字,不過,所有正式的、官方的各種媒體及印刷品(公文、報刊、電視臺、詞典、書籍等)理應采用正體字,對於印刷機和電腦來講,并不存在任何效率和技術問題,印刷繁體也是固定工序,印刷簡體依然如此,至於電腦更是無所不能了。故此,想當然認為繁體字有損效率的觀點,只是經由表面錯覺而轉達給人們的夸張現象。
十、簡化字并不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民主的催化劑。好多同胞至今仍未理解“文化”和“科技”的區別,誤以為“簡體字”等於“搞科研”,“簡體字”等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