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上海、广州的秋天谁更打动人

(2006-11-03 17:44:28)

北京的秋

 

王 干

 

这个秋天特别长,树叶迟迟不肯掉,对这个季节特别迷恋,有些树甚至还不肯黄,绿绿的依旧象夏日那么葱郁,河边的垂柳甚至有返青的迹象。十一月十五日按惯例快供暖了,可室外的气温常到十七八度,于是,有人不禁要问北京的天气是不是反常了?奇怪,北京人现在常常感叹北京的四季不分明,感叹春秋特别短暂,忒短了,老北京时常这么说。可今年的秋天实在了点,稍长了些,秋天更像秋天了,人们反而有些不习惯了。

我是从秋天开始认识北京的。1983年的十月下旬,我从南京第一次来到北京,坐的是火车,那是趟夜车。十月的南方暑气还没消尽,我想像北京的秋天一定气候宜人。没想到随着火车向北京接近,寒气也一步一步逼近,加上硬座车厢的空气又特别的混浊,所以我一到北京就感冒了。秋天的风特别大,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的黄昏,我出在地铁时,莫大的冷风快把我吹透了,我仿佛掉在凉水里,刚出地铁口,便闻到一股奇异的焦香,那焦香像一只手搅到你胃里去似的,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卖烤红薯的大妈,我花了一毛钱买了一只啃了起来,那暖,那香,那甜,那焦,渗透到每根毛孔里去了。北京深秋的这个黄昏,那寒冷中的暖意,让我对北京产生莫名的好感,以至于我在看到大街上卖红薯的,就想起北京,北京留给我的最初的记忆居然是烤红薯的味道。

到1988年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这年秋天报社组织秋游,去慕田峪长城游览,我看到了北京真正的秋天,甚至看到了真正的北京。雄伟的燕山庄严的烽火台在纯净的秋色中,把历史的雄浑和自然的伟岸演绎得天衣无缝,明亮得仿佛有些透明度的红叶在广阔的山野之间火焰般灿烂,空气也仿佛像蔚蓝的海水那么干净,我在攀登的过程中,前见古人,有长城的雄姿告诉我们历史的沧桑和遥远,后见来者,《文艺报》那些年轻的同事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而奋进。

北京的秋天有一种大方之美,北京的大气在建筑、街道和装饰风格都有鲜明的表现,在时令上也不例外,春天带着北方之北的风沙在华北平原上呼啸而过,夏天的雷雨倾盆而注决不黄梅,冬天的雪无边无际却不粘连,但好像秋天的北京最让人心旷神怡,最有大都的气象。我女儿第一次从首都机场到北京时,说,这儿什么都比南京大一框。南京也是六朝以上的古都,和北京比起来可能要精细一些,可格局还是不如北京宏阔。

  秋高气爽或许用来形容北京最为合适,因为能见度特别好,北京的秋天把北京的优点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大气,宽阔,具有一种雍容、成熟和华贵的美。如果上海这个城市欲露还羞的美感在春天最能体现的话,如果广州热情开放的美感在夏天的话,那北京的美感无疑属于秋色,红墙,枫叶,火红的柿子,沉稳的鸽哨,都在浓浓的秋意里如诗似画,如弦似乐。

  中国文人历来喜欢在秋天发一些感慨,感秋怀秋伤秋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往往与人生的失意落寞联系在一起,“秋尽江南草木凋”,杜牧、杜甫的名句常常和秋天联系。可北京的秋天并不给人太多的惆怅,它消失时也干净利索,并不像南方的秋叶反复地飘落和回旋,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这个被大家谈论多日的秋天却戛然而止了,突然而来的强冷空气毫不留情地将暖暖的深秋吹走了,我们甚至没有听到秋叶簌簌落地声响,只看到路上落满了没有枯黄泛着绿色和青色的树叶,在彻骨的寒风中偶尔旋出一个绿的涡流,宣告一个季节的结束。2005年这个青色的秋天就这样与北京道别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