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哥哥的发型和县委书记的帽子(一)
贝哥哥的发型挡不住
贝哥哥,乃追星族尤其是女追星族对英格兰球星贝克汉姆的昵称。
贝克汉姆简直是一个新闻窝。他的太太辣妹维多利亚风情万种,妒煞多少痴男怨女,他的球技能盘活整个英格兰队的中场,他的任意球能射穿任何一个球队、任何一个守门员的大门。贝克汉姆脾气不好,屡被对手暗算,1998年世界杯时,英格兰队夺冠的呼声甚高,但因贝克汉姆上了对手的当,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条件反射似的重复了一下对手侵犯他的动作,被罚了红牌。少了贝哥哥的英格兰队便是一群乌合之众,群龙无首的夺冠热门队只好止步于四分之一决赛。贝克汉姆太招人嫉恨,黑社会要绑架他的公子,狗仔队追逐他和辣妹妹的枕边趣事,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都能热销。
贝克汉姆成为“万人迷”的原因除了他精湛的球技外,更重要还在于他是风流倜傥的青春偶像。足球明星受人宠爱大多是因为球艺高超,但大多球星很难有美丽的外表。马拉多纳虽然球艺直逼贝利,但他矮小的个头委实令人不敢恭维,罗马里奥一副“独狼相”,罗纳尔多这位巴西的英才少年也是英气飒爽,还有苏珊娜这样的超级名模“陪衬”,本已迷倒了一大批追星族,但罗纳尔多的黑皮肤使他与贝克汉姆有了“黑玫瑰”和“白玫瑰”之分。虽然种族主义的市场越来越小,但西方白种人的优越感依然存在,要不然美国摇滚巨星杰克逊就不会花巨额美容费将自己的皮肤漂白——在杰克逊的内心深处,他认为白人是上帝的骄子。贝克汉姆作为“白玫瑰”之王,不仅会得到白种人的钟爱,其他有色人种对他也是恩爱有加。人种的崇拜,虽然是一种强权政治造成的,但强权政治多年形成的人种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传统,在这样的传统文化里,罗纳尔多这样的“外星人”的受青睐率自然要打折扣。
贝克汉姆之所以成为最受欢迎的球星,还在于他的精神气质是一种“甜酷”。酷是近年来流行的审美必备指标参数,但酷有“甜酷”和“冷酷”之分,“冷酷”之“酷”在于不同寻常,在于异类之美,用一句俗透了的词形容便是另类;而“甜酷”之酷,不仅仅在于冷僻和古怪,它的酷有一种淡淡的甜味,这种甜味便是传统审美的一些重要因素。贝哥哥之所以能够广受青睐,固然因为“酷”,但贝克汉姆如果不扮酷的话,他的脸型、五官、眼神在传统的审美谱系中也是中规中矩、能得高分的。这种中规中矩使他有了一份甜酷之酷,而甜酷之酷比冷酷之酷有更大的辐射面和受众面。贝克汉姆的受众面之广,辐射力之强,我是有切身体会的。2000年,我在《东方文化周刊》担任执行主编,这份以娱乐为主的周刊月发行量最高时曾达八十万份。封面按照惯例用的是美人头,美人头用多了,很想换些阳刚气的男明星,但试过几次,都不甚理想,男人做封面的周刊远不如美人头封面的刊物卖得快、卖得好。200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期间,我想用贝克汉姆的照片做封面,但四处寻找都没能找到清晰度高、效果好的照片,花钱购买也找不到卖主。一位编辑情急之下,便拿来百事可乐的广告招贴画,因为上面有长发飘逸的贝克汉姆的大头照,这些招贴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我们在电脑上去掉了广告的背景,印出来之后,刊物发行的效果奇好,差不多一天之内全部销完。这让我放心之余又开心,因为选择男明星做封面,刊物难免有滞销的风险,而滞销又是具有连锁效应的,因为周刊的销期短,如不能及时销出,就会自我覆盖,连续的自我覆盖就将刊物送上了绝路。开心的是我作为一个忠实的球迷,看到贝克汉姆居然比影视明星还畅销,仿佛是“凭《国际歌》的旋律找到自己的同志”。
因为这样的缘故,我对贝克汉姆这样的“大众情人”便多了一份关注。2001年5月25日,英格兰队和墨西哥队进行了一场友谊比赛,二十六岁的英格兰队队长贝克汉姆给在场的球迷一个意外的惊奇:光头贝哥哥又一次改变了发型。这一次贝克汉姆理了一个近乎中国北方儿童常理的“桃子头”,四周剃光,中间撮起两寸宽一桃状的头发。这个发型被称为“莫西干头”,据说是印第安莫西干族人的发型。这个发型引起了很多的争论,前诺丁汉森林队的主教练克罗夫甚至指责贝克汉姆的发型像个小流氓,不适合他国家队队长的身份。而曼联队的主教练弗格森为了这个发型差点和贝克汉姆在该赛季初闹翻,当然经过仔细考虑,贝克汉姆还是放弃了在新赛季初展示新发型的想法。但在赛季结束前夕,在一场友谊赛中,贝哥哥选择了一个适当时机来展示他的新发型,主教练弗格森也只能无可奈何。
贝克汉姆换发型,最初的念头是为了拒绝模仿。因为贝克汉姆成为万人崇拜、亿人知晓的大球星之后,就开始有了新的烦恼,这就是人们对他的疯狂模仿,模仿得最多的便是发型。1997年,他长发披肩,可以“起床不梳头”,全英格兰的球迷纷纷“起床不梳头”;1998年在辣妹的要求下,他将长发染成金色,并蓄起了络腮胡,整个英格兰又是一片金发狂潮。2000年,贝哥哥被这些模仿者都弄烦了,他理了一个没有任何特色的平头,北京人说的“板寸”,但却在英格兰掀起了一场“板寸风暴”。但这种省事简洁的“板寸”却让贝克汉姆的摩丝赞助商受到了损失,因为板寸不需要摩丝定型,当然理发师、理发店更要恨贝哥哥的“没有特色”了,因为“板寸”易剪,理发师赚的钱要比往常少一倍。
贝哥哥“换头”显然不是出于赞助商和理发师的压力,他只是为了拒绝模仿,因为莫西干头这种发型并不雅观。但贝哥哥又一次打错了算盘,“莫西干头”再难看,成了他的发型以后也成为了社会时尚和潮流。据《足球》报谢桂青报道:“众多视贝克汉姆为偶像的小球迷对新发型趋之若鹜,以至于很多中学下令禁止学生理‘莫西干头’,发现一个开除一个。”“一位叫哈墨尔的演员外表酷像贝克汉姆,他正是靠自己的外表吃饭的。当他看到小贝的新发型后,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斗争。因为哈默尔觉得那种发型太难看了,但出于职业的原因他又不得不走进理发店。”最有趣的是英格兰南部多塞特郡的八十五岁老太太斯派克斯从来不看足球,但在电视上看到贝克汉姆的发型时,觉得太美了。于是在一帮酒徒的欢呼声中,让一位理发师在一家酒吧中为自己进行了发型设计,将满头白发理成了和贝克汉姆一样的“莫西干头”,大家都说她看起来变年轻了。八十五岁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尚且模仿贝哥哥,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一夜之间,全英格兰突然冒出了很多印第安族的“莫西干人”。因为太酷,一些人对贝哥哥的发型既感兴趣,又下不了决心,特别是女球迷们既爱得要死,又舍不得自己的青丝。英国《太阳报》的一名编辑在剪了“莫西干头”之后,想到了增加发行量的绝招:在英格兰队和墨西哥队友谊赛当天出版的《太阳报》附送一张剪纸,剪纸加工后可以变为贝克汉姆的面具,而且脑袋中央同样有两英寸的头发。这一天《太阳报》发行极其火暴,球迷们纷纷抢购,女球迷们更是欣喜若狂,因为不牺牲青丝也可以有了贝哥哥的“莫西干”发型。
《太阳报》这一类似“贴青”的做法,更让贝哥哥的发型挡不住,没准过几日中国球迷中也会流行起“莫西干头”,不过中国人不会奇怪,只是桃子头理到成人头上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