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故事

(2023-11-22 20:49:2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杂谈
2.唐太宗不耻下问
在历代帝王之中,要是论起书法来恐怕没有能超过唐太宗李世民的了。唐朝是书法的鼎盛时期,这也和唐太宗极力提倡有很大关系。当时,书法家辈出,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都是这时期的人。
唐太宗没有因为自己是皇上而目空一切,他曾向一些书法家请教,这在书坛上已传为佳话。虞世南就是他的一位老师,有一次唐太宗写“戬”字,他总是觉得“戈”字写不好,于是,他空下了右半边来请教虞世南,世南分析了之后,就将“戈”补写上了。事后,唐太宗拿着字请魏征来看,魏征看后指着“戬”字说:“皇上的'戈’真得王羲之的神韵。”太宗听后,立即说了原委,从此他十分折服魏征的眼力,也更佩服虞世南了。虞世南去世的时候,唐太宗痛哭流涕,还常常自己叹息说:“世南死后,又有谁向他那样指点我的字呢。”魏征知道唐太宗十分尊重人材,就向他推荐了褚遂良,说:“褚遂良的书法道劲娟秀,深得王羲之的神髓,皇上可以和他一道切磋书道。”太宗闻后,·小博士文库
立即召见了褚遂良。当时,宫中收藏了不少王餐之的墨连,但是鱼目混珠,有真的,也有假的太宗他来辨别,良一地鉴定,原原本本地分析了优劣真假没有一丝差错。太宗心服口服,从此之后常与褚遂良切磋书艺
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没有自高自大不可一世而能不耻下问,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在艺术上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应以能者为师,虚心地取众家之长,这也是获得成功的起码的学习态度。

3.唐太宗渴求《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他极力收集王羲之的墨迹。曾下令重金求购王羲之的真迹。先后得到近三千件王羲之的墨迹,从而王羲之的书法风行天下。后来,他听说王羲之的最得意的《兰亭序》还存在世上。事情是这样的:《兰亭序)一直在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保存着,智永临死的时候将它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把(兰亭序》装在一个匣子里,并藏在房梁上边。唐太宗了解到《兰亭序》在辨才和尚手中,便将辨才召到京城,给以优厚的待遇,请他献出《兰亭序》。可是,辨才推说:“早先在智永师父那里见过,师父去世后,几经战乱,已经不知去向了。”几经推委,太宗无奈,只好让辨才回去了。
唐太宗想来想去,觉得《兰亭序》还是在辨才手中,于是又把他请到京城。就这样反复了三次,还是没有结果当时的一位宰相房玄龄献计说:“看来此事只好智取了,我认识一个叫萧翼的人,此人有才艺而且足智善谋,不妨请他想想办法。”唐太宗觉得有理,立即召见了萧翼。萧翼了解了此事的经过,奏道:“臣若以朝廷使者的身分前往,必定得不到手;不若便服前往,不过请皇上恩准带上两三件王羲之的真迹为钓饵,定能将《兰亭序》取回。”太宗答应了他的要求。萧翼打扮成书生的样子,从长安出发直奔辨才和尚所居的寺院绍兴永欣寺。萧翼又有文采又善书法,很快就与辨才成了朋友;整日谈文论书,萧翼还拿出珍藏的王羲之真迹与辨才共赏,渐渐地得到辨才的信任,最终拿下《兰亭序》给萧翼观赏,萧翼还故意吹毛求疵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摹本,使辨才放松了警惕。一次趁辨才没在寺院,萧翼来到庙中,众和尚也都知道萧翼是辨才的朋友,没加防备。萧翼偷出了珍藏的《兰亭序》,将唐太宗的圣旨放在桌上,立刻赶回长安。辨才回来后,见到圣旨,当场就昏了过去。后来,唐太宗为安慰辨才,赐给他三千石粮和三千匹绢,辨才和尚用这些财物修造了一座宝塔
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便命朝中善书的大臣临摹,并将临本分赐有功之臣。从此象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临摹的《兰亭序》大行于世,推动了书法的发展。萧翼赚《兰亭》的故事也广泛传开了。后来唐代的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还画了一张《萧翼赚兰亭》的画,一直保留到今天。

4.退笔冢和铁门限
隋代的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学习书法十分刻苦,相传他为学书法三十年不下楼,写下的《千字文》就有八百多遍。书坛上流传的“退笔冢”和“铁门限”就是讲的他的故事。
智永和尚住在浙江的永欣寺,他每日除了念经之外,就躲在楼上练习书法,年复一年,他写下的《千字文》就有八百多本,分别赠送江南各寺院。他用坏的毛笔就有十大瓮,每瓮都有几石。后来他把这些用秃的毛笔堆积在一起,成了一个大坟头一样,人们称这个秃笔堆的大坟头为“退笔冢”。智永还亲自为“退笔冢”写了一篇铭文。由于智永下了如此的苦功,他的名声很大,求他写字或题写匾额的人,越来越多,你来我往整时象集市一样。天长日久,智永所住的屋子门槛都被求书的人踢破了。他请人用铁皮将门槛包上,从此人们称他的住处为“铁门限”。
“退笔冢”和“铁门限”很快也传开了,至今天成了书法史上的美谈。“退笔冢”正说明学习书法要有惊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铁门限”说明智永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告诉我们:没有“退笔冢”的功力,也不会有“铁门限”的辉煌成果。

5.欧阳询观碑
欧阳询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书,被后人称为“欧体”,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关于欧阳询有一段观碑的故事,很感人。
有一次,欧阳询骑着马在郊外走着,见到路边有一块石碑;他过去一看是西晋时的书法家索靖所书,他停下马,看了看,觉得很平常,不是十分精彩,于是,勒转马头走了。走出几里地外,心里琢磨石碑上的字,似乎有的地方还是很有独到之处的。他调转马头又回到石碑下。这次他下了马,立在石碑前仔细观看,心里想:“索靖必定是名高手,许多字安排得确是很好。”他凝视很久,牵着马走了。没走多远,觉得意犹未尽,他又回来了。这回他越看越觉得索靖高明,索性他在石碑下铺了块毡子,坐下来仔细揣摩,晚上他就睡在了石碑旁。这样他竟在石碑前呆了三天,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欧阳询的这种钻研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我们学习什么,都需要一种“迷劲”,深入钻研,弄个彻底明白方可罢休。

6.“摄魂碑”的故事
李邕在当时唐朝的书坛上就负有盛名,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因他先后在北海、括州做过官,所以北海、括州留下他不少的遗墨,在当时就有“北海帖珍,括州纸贵”的说法。人们也称他为“李北海”。
李北海一生写的碑就不下八百多块,相传最奇的要算《摄魂碑》了。
李北海的书名很大,当时各大寺院都要请李北海撰写碑文。有一次,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士前来请李北海为其先人叶有道撰写一块碑文。可是李北海对叶法善这位道士印象不佳,故而有意推辞说:近来我的右手颤抖,好久没有写字了,请容我调治调治再为道士写吧,否则,勉强写出也不会好的。”叶道士也没有勉强,寒喧两句也就告辞了。可是,这个叶法善有一些道术,他能操纵人的魂。当天夜里他就点香念咒,操纵李北海的魂为他写碑,李北海晃晃悠悠、迷迷糊糊地写上了。快天亮的时候,叶法善的咒语念完了。李北海写的碑还差几个字,于是他连点数点,凑足了字数就晕晕地睡去了。转天,叶道士前来道谢,李北海觉得很奇怪,不知道自己什么时为他写的。后来人们就把此碑称为“摄魂碑”。事情到后来更奇了,有一次,两艘商船渡海,忽然狂风大起,一艘商船被刮翻了,可是另一艘却稳如泰山,丝毫没事。等到风平浪静之后,人们都感到此事奇怪,点检这艘船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定住风;结果除了有一人带有李北海的《摄魂碑》之外,并没有希奇的东西。从此人们又称它为《定风碑》。
这个故事虽然很离奇,但人们把它附会在李北海身上,也可见人们对李北海书法的珍爱。

7.颜真卿学书无纸
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成功都是在困境中磨炼的,并非一帆风顺。唐代的大书家颜真卿小的时候,家境很困难,根本买不起文具,更谈不上进学堂了。但他十分好学,没有因为家中贫穷买不起笔纸而放弃学习。他想了个办法,自制了一把刷子沾着黄泥浆在墙上就练起来了。这样,墙壁成了他的“纸”,泥浆成了他的“墨”,自制的刷子当作“笔”,来学习写字。他就凭靠着这些“文具”为今后的书法打下了基础。
宋代的文学家欧阳修小的时候,家境也很贫困,他在母亲的教导下用荻根在地上学写字,后来,终成为文坛领袖。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从中也得到了启示:困难和艰辛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成功也不是凭靠条件的优越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赞洞藏酒
后一篇:迎元旦--202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