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

(2007-03-11 21:36:58)
分类: 采集
 

    买到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今天看了一遍。之前看过介绍,知道他是一个于苦难中坚持追寻的思想者,但看到关于他生活的具体描写,还是感到震惊、尊崇和随之而来的惭愧。

  “150克米,这是他一天粮食的定量。一个番薯能使他免受断炊之苦,吃到蔬菜对于他已是奢望,少量的盐和油,甚至一小碗稀饭中放点盐,就算得上一顿有滋有味的午餐。他没有牙刷,没有毛巾,只能用旧布条刷牙、破布片洗脸。夏天把破了的汗衫改成短裤,冬天把破的棉毛裤改成棉毛衫。他要生存,为了这一点,他用尽了他能用得出的力量和办法。

    然而,生存毕竟不是目的,活着是为了创造人生。他已经失去了许多:他没有机会发表文字,也没有机会工作,他与朋友失去了联系。唯一没有失去的是他的头脑,是蕴藏和萌发于其中的思想和智慧,是对于人生的追求不止和不倦的深思。正是这成为动力,张中晓忍受一切苦难,写下了他最后十年的永恒的人生。……

    书,他最需要的就是书。家中能找到的书全部都找出来了,他如饥似渴一本本阅读。但家中的书毕竟是有限的,他不满足。他舍不得从有限的生活费用中支出少许为自己购买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却买了一些书。即使这样,仍不能满足他的精神的饥渴。为了能看到书报,他常在早上四点钟起床,从绍兴东关坐三个小时的手摇船到绍兴城,在书店、在路边的报栏站几个钟头阅读,到中午十一时再坐船回家。他每天晚上用一根铁管子通到阴沟里,以便能从隔壁人家的有线广播中听到新闻。

     ……在极端的精神寂寞和生活艰难中,他除了读书,就是写。这是他当时唯一的思想交流和保存的方式,而对象就是他自己,

     他太穷了,他甚至没有能力买一本象样的练习本。凌乱的白纸被用来装订成本子,家中存有的毛边纸被裁剪成一张张32开大小,用线串起,再订上封面。每一步都是精心制作。然后,他就在上面写,写得密密麻麻。他太珍惜这些对于他来说非常需要却又非常难得的可用于写作的纸张了。

    文字一页页在积累,身体却越来越糟。在很多日子里,张中晓几乎是边吐血边写作。”(_____《张中晓和他的〈无梦楼随笔〉》,路辛)

   人类的存在,遍布污浊与卑琐,然而,每一个时代,不管现实的环境是如何地险峻,总有这样的一些人,以独立不移的思想追寻彰显着人之为人的尊贵。

    一个人,以个人卓越的生命力在大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后生命离去、消逝。作为后来者和幸运者的我们,是否还能生起勇气,在对照中感到懦弱的羞辱?

    是因为命运的大铁锤还没打在我们身上,因为安逸,使我们失去了对自身生命的隆重热爱吗?多少的人,是在物质的海潮里,那么彻底地失去了精神的饥饿感,并且以这种彻底的泯灭为荣。

    无论如何,我无法止息一种疼痛:看着空有青春皮囊而内心干枯的年轻的大学生成群成批地走过,带着时代所确证的以无知为荣的骄傲。

    也许,生命自有不同的选择,谁也无须为别人过多焦虑。没有人需要启蒙,除了我自己。

    那么,生命需要多一份的坚韧。

    那么,向前辈真诚说一句:我惭愧!

   捎带说说这本笔记的内容。边看边随手打下了几段:

哲学的具体原则,应当是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它使人们有力量锻炼自己的心灵和发展自己的精神,因之,真正的人、名副其实的人是作为精神实体来完成的。

案:如果物质生活提高,而心灵空虚,精神萎缩,那么,精神就不足养活肉体,必然流为放纵和狂荡。

真理是矛盾的统一,而不是可以抓住不放的东西,是活的,不是死的东西。

真理存在你心中,心中的真理是无限的,生活中的真理是有限的。

社会生活(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所能说明或解决的。它的行动取决于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中和。在某个人所感到痛切的时弊、在某个人感到某种不合理性,但在整个政治生活中,却并不如此,却是合理的,势所必至的。东方世间的王道(政治道德)之所以虚伪,就是在人的经验中投下道德者的假象,形成温柔性,而把实际政治中的残酷性掩盖了。它形成了人们对统治者的幻想。

中国的古文化,不管它如何智慧和高超,归根结底,没有通过个人(即思维的自由)反思的心情,因此,对人是陌生的、僵硬的、死相的。

中国人不接受一种彻底的思想方式,不习惯一种彻底的生活方式,而安于空浮、马虎、四平八稳、得过且过、自我欺骗、折中妥协的方式下过活。这种生活方式的理想化和理论(思想)形式,就是中庸。

中庸并不是和谐。不是智慧的和谐,而是平庸的折中,和一种自然性的并列。这种和谐的基础,是自然性,而不是精神自由。

冷酷,可以是热情的消灭,也可以是热情的升华。

身心即美,切善(古雅典人格)。

这个善,就是美,而这个善不是道德的善,那是出于自然的、摆脱了人的偏见的善,且真的美感。

是像人一样地生活感受和思想,还是像僵尸一样地不思想?兽一样冲动?百灵鸟一样地学舌?

    里面闪烁着思想者的深刻的洞见。整本随笔中充满思想者独立思考、敢于超越时代的勇力和独自远行的天才斌赋。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反思,对于政治生活的考察和揭露,尤其是回到存在本身的思维视角、充满反思的思想质地,都是我深为认同,深感佩服的。

   随便也提一下遗憾的地方。从一个不公道的严格角度论,我认为这本随笔里的很多文字还是偏于浅陋了,譬如论人生,多循于道德意志论范畴,对于理智与感情、善与恶诸问题的思考往往流于表浅,由人生而及艺术,里面的很多思考,都是我不能激赏的。当想及那个命运严酷、思想苍白的时代,在对思想者深深敬佩,深知现在一切的自以为高明皆近于无耻的同时,再看西方思想家们已经远远领先的身影而不得不作出判断:这样的文字不能和西方大师们的文字放在同一个档次看待。在这样的时候,深深的悲哀涌上心头。换言之,当张中晓们以天才的禀赋,以巨大的生命意志,以生命的代价,以高出平均线几倍的高度超越而出,结果接近的却仅仅是一些最基本的思想常识,在一种绝对高度的对照中,我们那么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落后和浅陋。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落后和浅陋!

    而多少人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梦?

    还有多少人愿意从张中晓们身上吸取力量,从反思自身开始,离智慧更近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