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记者在北川县擂鼓镇第四军医大心理卫生医疗所的帐篷里,采访了正在对灾区群众和解放军官兵进行心理干预的心理学博士后田建全。第四军医大的心理医疗队在14号就进入了灾区,成员全部由博士、博士后和教授组成,分三组在江油、什邡和擂鼓镇进行现场心理医疗。田博士呼吁社会对灾区的爱心奉献应该理性化、长期化,大量志愿者盲目进入心理干预领域的作用可能适得其反。
创伤后应激障碍现处于抱怨期
田博士介绍,在灾难发生后产生的心理疾病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寝食难安、坐卧不宁、自责自怨、意志消沉或孤立茫然,比较重的反应是兴奋和躁狂。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休克期,地震刚发生时人往往不相信这个现实,心理懵了,失去判断力,大概在震后一、两天;第二个阶段是愧疚期,从震后三、四天到一周,如有的失去儿女的父母,觉得为什么不是自己去死,或者认为自己要对亲人的离去负责;第三个阶段抱怨期,从一个礼拜到15天开始产生抱怨,如抱怨救援不得力,假如我当时怎么做就好了,假如预报准确就好了,假如我去救人就会如何如何。现在的情绪正处于抱怨期。等到政府的各种物质、心理支持落实,群众就开始正视现实,进入恢复期或者重建期。
田博士说也有人悔恨期特别长,当天医疗队去北川县进行心理干预,仍有一些家长不能提起地震,提起就情绪崩溃。也有老人因为当初让孩子去北川打工,孩子丧生了觉得对不起孩子。医疗队在九州体育馆和南河体育馆的安置点都发现群众的抱怨情绪正在涌现。抱怨的情绪可能会持续一些时间,如果这段时间生活保障或其他需求没有满足,就会产生抱怨。等抱怨过去患者才能对面现实,进入重建期。
记者不要进入病房去采访
四军医大医疗队在江油的一个教授,有一个病人,他对医生,对亲人都没有反应,不说话,不配合治疗。医生心理疏导的开始就是让他回顾记忆,把痛苦的经历说出来。必须让他有个宣泄的渠道,帮他打开心灵的窗户。他也许会大哭,也许会情绪崩溃,也许不会笑,但哭过之后就可能开始表达。
田博士指出这里有两个典型的误区,一是人们以为一定不要让患者回忆痛苦的往事。而心理干预正是通过让患说者出痛苦的经历达到宣泄。但是要注意这一定是个人场合和职业的干预。大量记者进入病房,当众采访病人的经历,问一些让人痛苦的问题,这会更加刺激患者。田博士呼吁记者请不要进入病房采访,在公众场合不宜让病人提起痛苦的经历。还有一个误区是大量志愿者现在承担了心理疏导的义务,但这种善意表达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的,无非就是说一些安慰的话。如果做不好,在心理干预上会起到负面的效果。现在层面的心理疏导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来进行。例如记者采访过的被温总理亲吻过的七岁小男孩曾鹏飞,不说话,不反应。现在还处于心理休克期。必须要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医生帮他把痛苦的经历宣泄出来。
过度关注导致得病受益型
记者问到给灾区儿童捐赠玩具是否对孩子的心理有益?田博士提到给孩子们捐助玩具的做法是值得鼓励的。但现在要注意一种趋势,目前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奉献爱心的狂潮,但是短期内过度关注反而会引起病人的心理落差,对他的心理重建不利。这在心理学上叫得病受益型。例如一个北川的10岁男孩,父亲常年打工在外,孩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好的玩具,市民非常热情,买许多罕见水果如火龙果给他吃,每天西安市民十几个人排着队照顾他,床下堆满了他从来没见过的玩具。他现在苹果和梨都不愿吃了,每天有人陪他玩,他在病床上打手机,还有志愿者给他按摩受伤的腿。这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重建的,反而把他给毁了。一旦他失去这种关怀,他会更失落。典型的症状是他会不愿意从社会福利机构和医院撤出去。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忿恨。这对于他重返社会很不利。
奉献爱心是长期工作
田博士对社会爱心奉献存在一些忧虑,他提醒献爱心不要一窝蜂,希望大家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要理性地长期地去做。如果过两天热情过去了,灾区群众不再受到关注,这对于他们的心理重建很不利,从现在开始都一年之内,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发期,有的人可能伴随终身。所以奉献爱心是长期的工作,希望社会对灾区的关注更长期,而不是短期内过度奉献,长期内渐被遗忘。
心理治疗小贴士:
对灾区群众:
手拉手,向前走————
一,接受现实,重建心灵
不要否认痛苦,这是灾难的正常反应;想哭就哭,这不是软弱;想说就说,这不是抱怨。不要让它继续伤害我们,还要继续坚强地活下去。
二,相互扶持,重建真情
尝试对身边同样遭遇的人说一句温暖或鼓励的话,尝试着对身边和你一样避难的人微笑一下。
三,行动起来,重建家园
对解放军战士:五个一
一,
二,
三,
四,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