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4日,什邡红白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从12日到今天,震区已经发生了近7000次余震。在这么高频率的余震下,多数四川人已经见惯不惊了。昨晚都江堰发生了4.5级的余震,成都在1点半也有震感。最糟糕的是从24日开始,四川许多区域又将迎来降雨和雷电天气。在灾区,深知下雨意味着什么。那不仅是泥泞和不便,那带来的将是更多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更多的道路坍塌,那带来的是埋在泥土下的尸体更惨烈的腐烂和更熏人的臭气,那带来的是解放军战士更艰苦卓绝的努力,那带来的是奇迹生还者更烟波浩茫讯难求的黑暗。我真希望老天开眼,给灾区一个温度适宜,阳光普造的天气。
这几天我经常泪水涟涟。那在废墟上无助寻找的父亲,那独自翻过大山为上千人传信带来生机的志愿者,甚至是电视里广播里传出的苏芮的《亲爱的小孩》、李叔同的《告别》都能让我掉泪。有这样体会的不止我一人。我的同事在小学废墟上拍照的时候,一直流泪,手在颤抖。
今天在广播里听说了什邡红白镇小学重新开课的消息,准备去看看孩子们。
什邡红白镇,已成完全的废墟。96%的房子全部倒塌,剩下4%也全是危房。一路仍是山川崩裂,河流改道的惨景。一只巨手游戏般地制造了一个混乱的垃圾场,是仍然惨烈的荒凉。一路看到各路部队的解放军战士艰苦的劳作,尤其是那些可爱的空降兵。那些损毁破裂的公路、坍塌扭曲的危房、长眠地下的死者都要感谢这似乎全能的和我们一样的人类的双手。战士们看病、防疫甚至给孩子们教书。不是一种行为艺术,我真想建议每个女孩子们给每个战士一个拥抱,他们是最值得感激和珍惜的人。
到目前为止,什邡的灾民营地是我看到比较完善的。他们住在救灾专用帐篷里,运来的救灾物质也很丰富。百姓的质朴经常让我感念,在经历了如此痛入骨髓的丧失之后,他们最普遍的态度是感恩,他们如此谦卑而隐忍地面对着这个世界。眼里的泪水还浑浊着眼球,但已经准备好要对世界微笑。映秀镇78岁的赵姓老人,失去了孙女,从临时帐篷里转出来时脸上却还带着笑容,因为他即将搬进一个更好的救灾帐篷。那是对于幸存的感恩。而另一位老太太,家里失去了4口人,只剩下一个孙女,在领到篷布的时候眼里渗出感激的泪花。在友谊隧道前遇到的另一位老人,在聚源中学的倒塌中失去了唯一的孙子,儿子还在监狱里,正赶去映秀为自己的继女收尸。他神情如此悲苦,一面却说着非常感激政府,不要给政府添麻烦的话。这么隐忍善良的百姓如何不让人泪水涟涟。
我们没找到重新开学的小学。红白镇的新闻发言人张永明说孩子们放假了,正散布在各家的帐篷里。他指着营地对面一处青翠的山坡告诉我,那里埋葬着几百位死者。一路上各种车排成长龙,到处是忙碌的景象。海军总医院的防疫队很早就进入了红白镇,帮助他们进行防疫。这里汇集着四川特警、空43师,45师,广西军区总医院和成都武警总队等各路战士,他们是最忙碌的人。张永明告诉我,灾后重建是个长期的工作,至少要用3年时间帮百姓恢复家园。这让我忧虑,在一阵的媒体狂潮平息之后,有多少人仍然会惦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过了一个月,一年之后我们是否仍然和他们同命运、共呼吸?
这使得我想起最近的领养地震孤儿的狂潮,我真希望这不是一种狂热的爱心大爆发,这不是自我感动自我煽情的激情澎湃,这不是悲悯的公众表演。有多少人能秉承上帝的旨意: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最关键的,爱是恒久!茨威格在《爱与同情》里讲述了一个关于伪善的怜悯的故事。一个少尉出于“高贵”的同情爱上了残疾的少女,却没法承担爱的责任导致了对少女更深的伤害。这样的例子现实中不少吧。三岁的小欣怡被从父母身下救出时,天使般的面容打动了全世界。许多人致电报社要领养欣怡。但是欣怡截肢后,最初提出领养的人,有的说,其他人比我条件更好。
茨威格说: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如果是茨威格所说的前一种同情,这实际上是为了自我的虚荣而产生了,为了自我感动和自我美化。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和那些可怜的人同命运?当你面对那些有着心理疾病和残疾的孤儿时,能够恒久付出,当作一辈子的责任?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才有资格去领养孤儿。免得爱就像一阵激流冲下的瀑布,过了一个坎就变成麻烦了。包括灾区重建,现在有这么多热情洋溢的志愿者簇拥在灾区,过了一个时间段,灾民的形象是否仍然浮现在你心田?爱是恒久!爱也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它绝不是轻飘飘的。
红白镇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