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人撷怪
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那我现在的最大遗憾大概是,这辈子见的异人太少了。艾丹以前给我写的不怀好意的书评里说我是个有妖狐气的女人,身边有一堆怪人。在朋友们那我的外号长期都是“小妖妖”,眼看成为“黑山老妖”指日可待了。
以我过剩的青春做赌注,我不吝以孑孓的姿势,东混西混,趟了不少浑水,趟到哥们们对交朋友这件事采取了严格限招的态度,趟到圈子们纷纷以远离人民为荣,贴近人民为耻了。尽管我的早期教育都是培养我们做“党的喉舌,老百姓的小棉袄”,这两个主流新闻价值观是如此大相异趣彼此取笑。混到现在,我发现没圈可混了。哪个圈都小得让人窒息,哪个圈都无法碰撞出火花。没有思想的火花,至少得有物质的金花、银花啊。而物质的金花、银花则伴随着让人疲累的算计。我很怀念我小时候的记忆。我父亲有一个圈子,他们经常到我家里来和我父亲探讨各种问题,把我家那个小小的书房挤满。理想的交往大概就是所谓志同道合,至少是一起分享思想的乐趣或理想的激励。当然,我的交往以肉体性为主,以吃喝玩乐为主,以风雅感受为辅。谈论思想是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时代特性。生活方式总是谄媚地接受时代的改写。

我家离法源寺很近。原来法源寺还容许我们进去参拜,小小的寺院颇具静慧之美。那一年,我们逃学回来,几个同学都住我家。初时他们还颇有雅兴地把北京逛了一圈。某日黄昏饭后散步,我们一起到了法源寺。几个少年,意兴湍飞的样子。僧人们很低调,任我们寺里喧哗。这大概就是缘分,我们自己进了一间偏厦,遇见了能行法师。法师慈眉善目,笑听我们的许多无知问题。我记得当时与法师谈论起林语堂、鲁迅甚至莎士比亚等等。我很是诧异,为了能行法师的长才广度远逾佛学之外。当时我对金庸武侠十分沉醉,也就金庸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天龙八部”向法师讨教。记得法师夸我有慧根,而这褒奖令我瞬间迷惑于出世入世之争。毕竟我和同学千里迢迢地跑回来,是为着如此入世的革命理想而来。而在10多岁这个年龄时段,让我羡慕冲淡轻灵的出世智慧,毕竟不太现实。临别时,能行法师送我们每人一薄薄的佛学小册,每个人都赠诗一首。我只记得赠我的最后两句是:可怜少时不学佛,枉死多是少年人。真是一语成谶,未几,就出了大事。少年学佛大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枉死的概率,毕竟,冲动、献身、激情、冒险都是青春的特征。能行法师对世事的洞察和平常心令我感佩,人在少时,世事于我都如白内障的眼睛看出去,蒙着一层薄翳,也就这一份看不穿能鼓励少年奋发向前。不到那个岁数,像能行法师的道行我是不敢想的了,佛学也是不敢学的。

日前,报社食堂吃饭,一同事跟我说,佘幼芝老太太托他向我带好。佘老太太最近新闻炒得很热,这段新闻我在10余年前做过,为袁崇焕守墓360余载的佘氏家族。彼时佘老太太还住在花市一间逼仄平房里,而袁崇焕墓就在旁边一中学里。10多年过去了,佘老太太还能记得我,记性真的好。记得当年我用浪漫的武侠手法描述佘氏先人从菜市口偷回袁大将军首级的故事,把过多的文学气质放入报道中,是涉世未深的记者的通病。不过这样的东西无疑是煽情的,有好些人告诉我受了感动。我自己也受了感动,首先它来源于金庸先生《碧血剑》后的薄传:袁崇焕传。当年佘老太太的一大感伤是后代,子女对守墓无甚兴趣,这延续3个多世纪的诺言到她这恐怕是嘎然而止了。人各有志,守墓这样落魄寒微的事业是不可勉强新时代青年的。这一段新闻里,佘老太太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至少这样的炒作力度已经感动了子女了。佘老太太的景况大概大有改善,而最新的新闻里其儿女表示愿意继续守下去。这就是传媒的力量。当10多年前,我走在花市喧闹粗陋的小巷中,真不能想象守墓也能成为聚光灯下的事业。我真的不敢想象,媒体对一个新闻的猎奇劲一过,那受到催促受到暗示的孩子们,能够像痴心的佘老太太一样,孤心铭志地守下去么?这么喧嚣的时代还能产生佘氏先人那么单纯的盟誓和佘老太太那样简单的需求么。悬。
由佘老太太想到另一位老太太孙剑云老太太,孙氏太极的掌门人。孙剑云老太太的父亲就是号称"中华武林百年英雄榜_金榜第一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比霍元甲还牛的人物。我在网易搜索到如下介绍:
“《近世拳师谱》称其“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
姓名:孙禄堂
外号:活猴、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擅长武功:太极形意八卦各门拳法无一不精
武力值:100
人品值:100
声望值:100
战绩:年轻时好斗,踢馆无数从未落败,艺成后游历天下,无有敌手,在世名家皆为叹服,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
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 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看到这里,我都要哭出来了,我错过的是怎样难得的机缘啊。我的朋友张卫民(给我引见王小波的仁兄)是一位内家拳狂热爱好者,不过他主要是研究拳理,拳术上造诣平平,这就好像金庸笔下的王语嫣一样。他的一位朋友正是孙老太太的徒弟。某夏日(上个世纪90年代),于张卫民处闲聊,张说领我去见一宗师。彼时我正嫌自己体弱,卫民力劝我习太极拳,并百般洪辩地告诉我习武的诸般好处。然后就去了孙老太太家,是在蓟门桥的一普通民居。不大的房子里挤满了人。孙老太太鹤发童颜,神光湛然,性情和暖,对我这小辈十分慈祥。我记忆特别深刻地是她跟我说起孙禄堂老先生去世之前,辟谷了一段时间,某日对家人一一安排后事,然后从容坐化。去世前行止和日常无异,情绪平静喜悦。能定生死,能勘贪嗔,真乃神人。当时我觉得目矫神迷。孙老太太有许多弟子,晚年已经不亲传,都由弟子代传。当天大家戏谑,让我立刻加入孙门,孙老太太亦戏称可收我做关门弟子。我心中甚喜,无奈对武学兴趣不大,更大的可能性是大家以此热闹博老太太一乐。其实最关键是我的懒散,当时我家住白广路,距离蓟门桥甚远。也不能天天打车去吧。让我这么个懒人每天一早5点赶到蓟门桥去练太极,简直是让我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不过老太太身为掌门,大概也不屑于收一懒散的徒弟。
前几天见卫民,他帮我回忆起一些当时的情景。
卫民:“宛冰那张嘴,可真甜,把老太太哄得眉开眼笑”。
原来我跟老太太寒暄起来,问:您有多少弟子啊?
老太太:80多个吧。
我说:孔子才72门徒,您就比他多,真是桃李满天下。
老太太对我颇亲热,用双手团起我的手,我的手顿觉包裹在一团蚕丝中。一位80多岁老太太的手,如此柔软,完全没有老年人的嶙峋骨感,暖气充盈,如触无物,那感觉十分奇异,似乎时光倒流。我诧异得无以言表。
我说:您的手简直是奇迹,婴儿的手也没您这么柔软。
接下来我不免问了些庸俗的问题,如孙氏太极能做几人敌,十人敌百人敌?
老太太说太极忌好勇斗狠,但强身护体绰绰有余。言谈间,老太太叫来一大弟子,已是白胡子老头,给我演示。任我或推或撞,老者自岿然不动,多大的力道过去都消弭无形。更厉害的是他顺势一带,你就立刻失了重心,更会原地滴溜溜打转。我第一次身历其境地体会到了借力打力的神奇。
后来看到别人给的一个链接,一位习武之人写高人之手:“杭州灵隐寺,我八十年代去的时候,有幸见到了一位大师,攀谈不多,收益非浅,临别的时候,我和大师握别,双手捧着大师的手,像是捧着一团空气。几乎感觉不到任何东西。这是极高深的内功啊!我的太极拳老师,王老先生,是陈发科的弟子,老人家今年80岁了,他的手搭上你,你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你进攻吧,一出力,自己就出去了,不进攻吧。他一要你,你照样起来”。我才恍然,孙老太太奇异的双手原来是极深内功的显示。文见:
http://blog.sina.com.cn/u/57be0534010003gm
徒弟没做成,孙老太太的亲善慈和让人如沐春风,那张无忌周芷若初逢张三丰大概便同此感。如今孙老太太已仙去,再无缘谋面了。高人出世,不以武功横行,而以和熙渡人。时过境迁,后来我有时想入非非,不免想,如果真有福缘做了孙氏弟子,现在我也该有一身武技吧。收拾个把傻逼流氓或奸恶小人,玩转如陀螺,大概是牛刀小试。看来我不克任性妄为,终究距离高人境界远了好多层。

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那我现在的最大遗憾大概是,这辈子见的异人太少了。艾丹以前给我写的不怀好意的书评里说我是个有妖狐气的女人,身边有一堆怪人。在朋友们那我的外号长期都是“小妖妖”,眼看成为“黑山老妖”指日可待了。
以我过剩的青春做赌注,我不吝以孑孓的姿势,东混西混,趟了不少浑水,趟到哥们们对交朋友这件事采取了严格限招的态度,趟到圈子们纷纷以远离人民为荣,贴近人民为耻了。尽管我的早期教育都是培养我们做“党的喉舌,老百姓的小棉袄”,这两个主流新闻价值观是如此大相异趣彼此取笑。混到现在,我发现没圈可混了。哪个圈都小得让人窒息,哪个圈都无法碰撞出火花。没有思想的火花,至少得有物质的金花、银花啊。而物质的金花、银花则伴随着让人疲累的算计。我很怀念我小时候的记忆。我父亲有一个圈子,他们经常到我家里来和我父亲探讨各种问题,把我家那个小小的书房挤满。理想的交往大概就是所谓志同道合,至少是一起分享思想的乐趣或理想的激励。当然,我的交往以肉体性为主,以吃喝玩乐为主,以风雅感受为辅。谈论思想是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时代特性。生活方式总是谄媚地接受时代的改写。

我家离法源寺很近。原来法源寺还容许我们进去参拜,小小的寺院颇具静慧之美。那一年,我们逃学回来,几个同学都住我家。初时他们还颇有雅兴地把北京逛了一圈。某日黄昏饭后散步,我们一起到了法源寺。几个少年,意兴湍飞的样子。僧人们很低调,任我们寺里喧哗。这大概就是缘分,我们自己进了一间偏厦,遇见了能行法师。法师慈眉善目,笑听我们的许多无知问题。我记得当时与法师谈论起林语堂、鲁迅甚至莎士比亚等等。我很是诧异,为了能行法师的长才广度远逾佛学之外。当时我对金庸武侠十分沉醉,也就金庸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天龙八部”向法师讨教。记得法师夸我有慧根,而这褒奖令我瞬间迷惑于出世入世之争。毕竟我和同学千里迢迢地跑回来,是为着如此入世的革命理想而来。而在10多岁这个年龄时段,让我羡慕冲淡轻灵的出世智慧,毕竟不太现实。临别时,能行法师送我们每人一薄薄的佛学小册,每个人都赠诗一首。我只记得赠我的最后两句是:可怜少时不学佛,枉死多是少年人。真是一语成谶,未几,就出了大事。少年学佛大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枉死的概率,毕竟,冲动、献身、激情、冒险都是青春的特征。能行法师对世事的洞察和平常心令我感佩,人在少时,世事于我都如白内障的眼睛看出去,蒙着一层薄翳,也就这一份看不穿能鼓励少年奋发向前。不到那个岁数,像能行法师的道行我是不敢想的了,佛学也是不敢学的。

日前,报社食堂吃饭,一同事跟我说,佘幼芝老太太托他向我带好。佘老太太最近新闻炒得很热,这段新闻我在10余年前做过,为袁崇焕守墓360余载的佘氏家族。彼时佘老太太还住在花市一间逼仄平房里,而袁崇焕墓就在旁边一中学里。10多年过去了,佘老太太还能记得我,记性真的好。记得当年我用浪漫的武侠手法描述佘氏先人从菜市口偷回袁大将军首级的故事,把过多的文学气质放入报道中,是涉世未深的记者的通病。不过这样的东西无疑是煽情的,有好些人告诉我受了感动。我自己也受了感动,首先它来源于金庸先生《碧血剑》后的薄传:袁崇焕传。当年佘老太太的一大感伤是后代,子女对守墓无甚兴趣,这延续3个多世纪的诺言到她这恐怕是嘎然而止了。人各有志,守墓这样落魄寒微的事业是不可勉强新时代青年的。这一段新闻里,佘老太太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至少这样的炒作力度已经感动了子女了。佘老太太的景况大概大有改善,而最新的新闻里其儿女表示愿意继续守下去。这就是传媒的力量。当10多年前,我走在花市喧闹粗陋的小巷中,真不能想象守墓也能成为聚光灯下的事业。我真的不敢想象,媒体对一个新闻的猎奇劲一过,那受到催促受到暗示的孩子们,能够像痴心的佘老太太一样,孤心铭志地守下去么?这么喧嚣的时代还能产生佘氏先人那么单纯的盟誓和佘老太太那样简单的需求么。悬。
由佘老太太想到另一位老太太孙剑云老太太,孙氏太极的掌门人。孙剑云老太太的父亲就是号称"中华武林百年英雄榜_金榜第一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比霍元甲还牛的人物。我在网易搜索到如下介绍:
“《近世拳师谱》称其“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
姓名:孙禄堂
外号:活猴、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擅长武功:太极形意八卦各门拳法无一不精
武力值:100
人品值:100
声望值:100
战绩:年轻时好斗,踢馆无数从未落败,艺成后游历天下,无有敌手,在世名家皆为叹服,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
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 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看到这里,我都要哭出来了,我错过的是怎样难得的机缘啊。我的朋友张卫民(给我引见王小波的仁兄)是一位内家拳狂热爱好者,不过他主要是研究拳理,拳术上造诣平平,这就好像金庸笔下的王语嫣一样。他的一位朋友正是孙老太太的徒弟。某夏日(上个世纪90年代),于张卫民处闲聊,张说领我去见一宗师。彼时我正嫌自己体弱,卫民力劝我习太极拳,并百般洪辩地告诉我习武的诸般好处。然后就去了孙老太太家,是在蓟门桥的一普通民居。不大的房子里挤满了人。孙老太太鹤发童颜,神光湛然,性情和暖,对我这小辈十分慈祥。我记忆特别深刻地是她跟我说起孙禄堂老先生去世之前,辟谷了一段时间,某日对家人一一安排后事,然后从容坐化。去世前行止和日常无异,情绪平静喜悦。能定生死,能勘贪嗔,真乃神人。当时我觉得目矫神迷。孙老太太有许多弟子,晚年已经不亲传,都由弟子代传。当天大家戏谑,让我立刻加入孙门,孙老太太亦戏称可收我做关门弟子。我心中甚喜,无奈对武学兴趣不大,更大的可能性是大家以此热闹博老太太一乐。其实最关键是我的懒散,当时我家住白广路,距离蓟门桥甚远。也不能天天打车去吧。让我这么个懒人每天一早5点赶到蓟门桥去练太极,简直是让我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不过老太太身为掌门,大概也不屑于收一懒散的徒弟。
前几天见卫民,他帮我回忆起一些当时的情景。
卫民:“宛冰那张嘴,可真甜,把老太太哄得眉开眼笑”。
原来我跟老太太寒暄起来,问:您有多少弟子啊?
老太太:80多个吧。
我说:孔子才72门徒,您就比他多,真是桃李满天下。
老太太对我颇亲热,用双手团起我的手,我的手顿觉包裹在一团蚕丝中。一位80多岁老太太的手,如此柔软,完全没有老年人的嶙峋骨感,暖气充盈,如触无物,那感觉十分奇异,似乎时光倒流。我诧异得无以言表。
我说:您的手简直是奇迹,婴儿的手也没您这么柔软。
接下来我不免问了些庸俗的问题,如孙氏太极能做几人敌,十人敌百人敌?
老太太说太极忌好勇斗狠,但强身护体绰绰有余。言谈间,老太太叫来一大弟子,已是白胡子老头,给我演示。任我或推或撞,老者自岿然不动,多大的力道过去都消弭无形。更厉害的是他顺势一带,你就立刻失了重心,更会原地滴溜溜打转。我第一次身历其境地体会到了借力打力的神奇。
后来看到别人给的一个链接,一位习武之人写高人之手:“杭州灵隐寺,我八十年代去的时候,有幸见到了一位大师,攀谈不多,收益非浅,临别的时候,我和大师握别,双手捧着大师的手,像是捧着一团空气。几乎感觉不到任何东西。这是极高深的内功啊!我的太极拳老师,王老先生,是陈发科的弟子,老人家今年80岁了,他的手搭上你,你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你进攻吧,一出力,自己就出去了,不进攻吧。他一要你,你照样起来”。我才恍然,孙老太太奇异的双手原来是极深内功的显示。文见:
http://blog.sina.com.cn/u/57be0534010003gm
徒弟没做成,孙老太太的亲善慈和让人如沐春风,那张无忌周芷若初逢张三丰大概便同此感。如今孙老太太已仙去,再无缘谋面了。高人出世,不以武功横行,而以和熙渡人。时过境迁,后来我有时想入非非,不免想,如果真有福缘做了孙氏弟子,现在我也该有一身武技吧。收拾个把傻逼流氓或奸恶小人,玩转如陀螺,大概是牛刀小试。看来我不克任性妄为,终究距离高人境界远了好多层。

后一篇:哭得我肝儿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