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和话语密集症
我小时候对自己的预感一一兑现,那时候我说自己会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抑郁。作此判断时我的精力正惊人的充沛,快活、活跃,活力盈满而溢,过于鲜明,几近粗俗,一位优雅的女士怎么能有如此质朴的精神,以及如此透明的个性呢。透明时代类似梦呓,对我只有修史的意义,我一点也不想感叹狗屁的青春失落,这在我很小的时候都已经做过了,我未大先衰,未熟先落,反正人还没老,已经有了惊心动魄的自我较劲,凭着愣生生的青春还能把它强摁在活跃的表象之下。像我这样的人,小时候把季节轮换弄拧了,只好等着老了又返老还童了。
几年前,我写了大量的札记,表述郁闷的城市生活,大抵是深呼吸、呼吸、呼吸,仍然不可能摆脱缺氧的感觉,要怎样才可能获得足够的氧气呢,首先必须把自己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滞重生活中解脱出来。人活着,要买房子,要修理坏了的抽水马桶,要装修、要买一切漂亮东西、要和人交流、要平衡失衡的心态、要保持心理健康、还要反省、总结,必须对自己生存的状况有所了解、还要摆脱因了解而产生的缺氧和呕吐症状、要欢乐、要减肥、要作爱、要经常性地笑-------我缺氧缺氧为此有些狂乱,思维停止,来来往往的情绪象触须般爬满全身。那时候,我经常做些对VIP的采访,我整理录音时,发觉自己从来没有耐心把别人话听完,打断,我不断地打断,然后滔滔不绝,这都是废话,废话笼罩之下,声音变得刺耳僵硬。
那时候我惊惧于自己是这样一个滔滔不绝者,一个话语密集症患者!有多少人陷于这种无法停止的表述症状,要通过源源不断的表述来肯定自己,发散垃圾。祥林嫂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表述症患者,这大概是命运拨弄下无法自拔的人唯一的解脱方式,她需要同情吗?在表述下有比同情更多的需要。也许是压抑、也许是失望乃至绝望、也许是憎恨、也许是脆弱,象一个病人的高烧,通过新陈代谢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祥林嫂最需要的肯定不是同情,她需要的是通过回忆招回自己的生活,活在幻象里。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为不可能所以导致疯狂。
人们需要招回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在我自己身上,不愿意回忆,但也不愿意展望。滔滔不绝地议论,疯狂地迷恋什么或者讨厌什么,这是一种态度,我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态度,在我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变成私人话语。我说话,我写作,这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不愿意被动地受他人话语的影响,更不愿意自己的话语强迫性地施加给别人。想到这里,我决定不再说话,前所未有地渴望失音。说话是无效的,文字比说话具有更多审美冲动,但是文字也让人生厌。我对天赋的苛求泯灭了表达的愿望。3年多,除了游戏风尘式的调情,我只字未写。我渴望一个安静沉默的世界,直接对自己的眼睛发问。这使得脆弱具有了更多的尊严。看那些沉默的人,如金属质感的玻璃,易碎但悦耳。
我在博客上又开始了书写,发现我仍然拥有一泻千里的速度,话语不假思索,烟花四散,表面上我的文字厌倦症痊愈了,写字,只要对自己不是那么苛刻,几乎成了最容易不过的事。在集体博客的欢腾中,我逡巡在热门博客的文字之间,殊觉了无意味。我们极其容易拥有了速度,却丢失了更可贵的天真和想象力。在匆促的阅读,匆促的结论中揭示自己的无知。写字,对我不再是生活必需,只是一种智力爱好。我虽然渐趋沉默,但博客鼓励另外一种话语密集症。人气文章呼唤的卖点迅速驱逐审慎沉思的气质。速度,人气,这条高速公路太不清净,充满了争吵和滞塞、车祸,妨碍我们对家园的向往,打断我们对景色的观赏。而在这条噪音高昂的路上堵着的人,为不安笼罩,内心怀着对警匪片里的勇悍车手的艳羡。为什么他们总是打破秩序却还能如英雄般荣返?这样忽略常识的动作发生在警匪片里拥有了暴力美学的壮观,发生在现实中却是刻不容缓的危险。
我可以把这些字码得比较押韵的样子放在这,这是基于游戏。与其显得义正词严,还不如显得嬉戏调侃。原则用滥了,使得道路中的红绿灯不稳定地随机变动,行人,车辆的移动一下子都疯了,如同一个外国人对绿灯放行时的我国街道的描述:"两边各自拥簇着大群人马,如同战场中交战的两方,飞速地向对方冲去”。这只是蔚为壮观的自行车队伍,所有关于冲撞的仇恨其实不过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