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命运悲剧从记忆缺失开始

(2006-01-22 21:34:10)

记忆,有时候芬芳得象蒙汗药,有时候又纯粹就是一滩狗屎,它捉弄你蒙蔽你也遮盖你。一则报载,某少女被女人贩子拐卖并当其面被强奸,她说对她恨之入骨。但是当她见到已经成为阶下囚的女子,一副可怜相,那种同为命运受害人的乞怜表情,她眼里噙满泪水,憎恨奇妙地消失了。另外一个少女,爱上了拐卖她并强奸了她的大哥,原因是在别的人贩子殴打她时,他制止了。缺乏记忆自省的人总是难以自禁的沉溺于生命的悲剧中,她们的仇恨和怜悯都来得轻易,因为他们的记忆是一些捉弄人的精灵,我们经常从人身上看到更接近动物的特点,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记忆。

 

      曾经看到徐有渔写的一篇文章:记忆即生命。他说:记忆不但有维系生存、延续历史的作用,还和尊严、道义等价值准则联系在一起。在暴力和邪恶过分强大,反抗已不可能或无济于事时,不甘凌辱的最后方式就是捍卫记忆。他悟出一个道理:记忆的保存、记录、复制与传播,是揭露谎言、避免悲剧的必要条件。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大的命运悲剧总是从记忆的缺失开始的。顽强地保存记忆意味着难以忍受的重负和孤独,欲望和本能使我们活在当下,而欲望和本能也造成理性的假象,理性似乎就意味着对终极目标零打碎敲的背叛。这中间也伴随着对记忆的零打碎敲的背叛。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也多次谈起人类这荒诞的梦境。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中的永劫回归观,“白蚁式的破坏性的缩减始终在侵蚀人的生活:即便最伟大的爱情最后也被缩减为一个枯瘦的回忆的骨架。现代社会的特点却恶魔般地加强了这种厄运:人的生活被缩减为它是社会职能;一个人民的历史被缩减为若干事件;而这些事件又被缩减为有倾向的评注;----人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旋涡里。胡塞尔所说的生活的世界在旋涡中宿命般地暗淡,存在堕入遗忘。”

 

与记忆对等的是期待 ,我曾经碰见一位文艺女青年,她说她最热爱的是食指写的“相信未来”,她大声朗读起这首诗,引起一些言不由衷的赞叹。我不讨厌她,只是觉得这种总在煽情的趣味有点搞笑。米兰昆德拉确实制造了一些格言式的段子,他说“与未来调情是最卑劣的随波逐流,最响亮的拍马屁,因为未来比现在更有力。”在三个时段中,我们正经历的当下成为了最苍白的一个,我们不是被记忆所伤害,就是为期待所折磨。

 

       但记忆——极其容易稀释,只要若干时间就会枯萎,那些是之丰满的细节被取代,苍老的回忆就象一群饥饿的难民骨瘦如柴,缺乏营养,沉溺于这样的回忆等同于慢性自杀。

 

       弗洛依德曾经指出人的记忆选择遗忘或遮蔽那些引起痛苦的因素。知识分子总是在强调记忆,但是没有理由要求大众坚强地以不懈的记忆表达他的存在,所有这些让人牺牲当下的幸福的事情,都会引起人的警觉,作为不可能操作成功的概念存在,既然不可能操作成功,坚持就引起痛苦。我们有必要问:谁必须保存住记忆?如果怯懦能换来当下的幸福,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历史么?历史是已经死去的老者,要求当下作为祭品;未来么,人们总是拿当下去和未来调情。对某些绝对理念的遵守完全可能引起精神的分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这个周末
后一篇:征稿启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