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洪启,“误入歧途”十八年

标签:
洪启民谣李峙杂谈 |
和主持人李峙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992年,他带着风华正茂的齐秦去拜访王洛宾。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歌星”。他发现做歌星太爽了:走到哪儿都有热情的粉丝,都有鲜花和掌声。于是,就这么定了,他要做一个“歌星”。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为歌手的动机可以很简单:他不一定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母不用在他6岁生日时送他一把吉他,他也不必在7岁时听到隔壁怪叔叔弹钢琴后茅塞顿开。
他为什么要做歌手?因为他想做歌手。
同样是1992年,他和战友黎强在拖拉机上听到一首叫《荷兰低地》的苏格兰民歌。这首歌后来变成了著名的《红雪莲》,演唱者正是黎强的妻子小娟。
2005年,《红雪莲》专辑发表;2007年,《阿里木江,你在哪里?》专辑发表;2009年,《九棵树》专辑发表;2011年,《洪启自选辑1992-2010》发表。
近六年时间里,他每两年出一张唱片。这速度不算快,但也不算特别慢。可是如果要追问,之前的十多年,洪启,你在哪里?我们会为这样一位歌者感到“有点亏”:做了整整十八年音乐,却只发了四张唱片,其中还有一张是精选。
不过好在当事人从未对此感到遗憾:他把十多年的时光花在了生活上,而这些歌不过是十多年生活的浓缩罢了。在音乐以及一切都已流水线化的今天,他没有让自己的音乐沦为“生产”的产物,它们依旧是骄傲地被“创造”出来的。
一路走来,一批又一批理想主义者不知不觉地销声匿迹,一帮又一帮战友倒在了工业化时代的石榴裙下。他却还在写诗。
说他是诗人,见过他的人会有微词:诗人似乎从来都是清瘦伶仃不食人间烟火的,哪儿有这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诗人?
原来是我们一厢情愿地为“诗人”YY出了一副标准化嘴脸。
谁规定诗人就一定不会做饭?谁规定诗人说话就一定要结巴?谁规定诗人就一定要骨瘦如柴脸上还夹着一副啤酒瓶底?
想起上一次访谈洪启那期节目的标题:尘世里的民谣诗人。这标题看起来很俗,但也算是对洪启的一个侧面的概括:他活在凡尘俗世中,并且知道怎样让自己活得更好。但内心一直是个独立于世的诗人,用清淡的句子,写油腻的日子。
上一次和洪启在节目中对话是08年12月22日,他的《九棵树》专辑还没发,我还很嫩。现在听起来,我那些精心设计得近乎处心积虑的问题甚是搞笑,那把稚气未脱的嗓子也颇有喜感。两年后,民谣频道已成为历史,我也再无当年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激情。偶然间发现洪启发了专辑,于是萌生了再请他上一次节目的想法。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心理强迫:这是我喜欢的一位歌者,但两年前的那期节目却做得不甚理想,于是想在自认为“更好的时间里”再来一次,留下一点没有太多遗憾的声音记录。可是,就在节目前一天,重感冒,发起了高烧。同事善意地建议节目由别人代班,让我回家休息。要强的家伙最终还是扛着39度的体温,带着浓重的鼻音完成了这一次朦胧的对话。
这似乎又是另一次的遗憾,似乎也预示着我将在洪启发表第六张个人专辑后再一次恬不知耻地说“来上一期节目怎么样?”
晕乎的一小时快结尾的时候,我没忘记艺术人生一把,让洪启总结一下这十八年。他说现在再看当年,算是“误入歧途”:冲着“歌星”的光环去的,可至今都没做成当时想象中的“歌星”。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这一路走来,方向基本都是自己选的,做的也基本都是自己喜欢的。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音乐已不如当年纯净,好在自己骨子里还是那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文:李峙)
来源:http://gb.cri.cn/33286/2011/01/10/4605s3118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