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关于洪启马条何力的报道

标签:
乌鲁木齐晚报洪启马条何力宋庄音乐杂谈 |
宋庄原本是北京通州北部一处偏僻的农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那里渐渐成为各类艺术家的聚集地,音乐人、画家、诗人以及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人常常会出现在那里。而不可忽视的是,如今居住在宋庄的新疆人已达一百多位,形成了一股“艺术上的新疆力量”。今天,本报记者带您走进宋庄,首先为您讲述三位“北漂”的新疆音乐人的故事。
——编者
在宋庄寻找“新疆北漂族”(上)
5月1日,记者了解到两条来自于北京宋庄艺术产业园区的消息。第一条是已经进入最后筹备期的第六届中国宋庄艺术节将专设“新疆版块”,展示由新疆的画家和音乐人最新发布的绘画、音乐、舞蹈。另一条消息是,宋庄艺术促进会会长洪峰先生组团于5月6日出发,到新疆实地调研,准备进行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他们选择的第一站,将是喀纳斯。在宋庄的前五届艺术节上,只有极少的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地方版块”;而对新疆的考查,是宋庄艺术促进会春节后的第一次考察。这个已经有世界知名度的艺术产业园区今年何以会如此重视“新疆元素”?
5月2日,记者在宋庄见到了几位在宋庄“北漂”的新疆艺人。
《洪启:跑在线上的音符》
5月2日上午11时,音乐人洪启和何力开始商议宋庄艺术节和今年随宋庄的演出团到新疆演出的事,他们从自己的新专辑里精心挑选着一些曲目。
如今,洪启除了需要创作一些新的歌曲、承担一些表演任务外,身上还多了一个职务——宋庄音乐总监。他还与宋庄的其他音乐人一起办起了一份叫《宋庄音乐》的杂志,而宋庄的十来位音乐人中,有5位是新疆的音乐人,这几乎是宋庄音乐人的主干。
“虽然支撑起了宋庄音乐,但我们这些人只能算是先来了一步,不过这也足以让我们新疆人感到骄傲了。”洪启说。
去年,洪启制作了他的新专辑《九棵树》,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再进行歌曲创作了。
今年1月初,他开始筹备“宋庄纪念王洛宾”活动,联系到了王洛宾的儿子王海成、著名台湾音乐人齐秦、著名诗人芒克、著名画家胡继杰,以及著名作曲家张广天等人,之后又开始联系多位住在北京的、喜爱王洛宾的音乐人,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北京拥堵的车流里。
“有时候,看着北京街道上塞得满满的车辆,我就想,街道也是谱线,而车就算是音符吧,但这些音符都排在一条线上,是单调和乏味的。”他说他就像是那些跑在线上的音符。
2008年至今,洪启和他的伙伴们已经筹办了三届“宋庄纪念王洛宾”活动,参加的人一届比一届多,今年,共有近百人参与了现场的表演和展示,已经形成了规模。举办完这个活动,紧接着就是联系在第六届宋庄艺术节上设立“新疆版块”的事情,这一回,他不但要联系住在北京的新疆音乐人,还要联系那些新疆籍的画家。
“目前,已经敲定了包括新疆籍的画家、摄影家、音乐人、诗人在内的数十人,后面我们还想回新疆再邀请一些本土画家和音乐人来宋庄参展,做一种艺术层面上的联动,这也算是我们这些新疆人为我们的故乡做的一点点贡献吧。”洪启说。
《马条:我有你们听不懂的爱》
“我很苦恼,我没办法把我的爱唱出来,让我的父母能听懂。”马条说。
马条是宋庄音乐人里比较成功的一位,去年,他刚出了一张专辑,专辑的名称很个性,叫《马条》。
1991年,还不到20岁的马条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几乎给他设计好了将来。
“他们希望我有一天坐进办公室里,穿着光鲜的衣服,说着谦和的话语,交到一个漂亮斯文的女朋友,再在他们的身边安一个家,好像绝大多数中国的父母都是这样期望自己的孩子的。”
1992年,马条喜欢上了音乐。
“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人来说,这时候才开始学习音乐创作好像太晚了,但每天开车行驶在枯燥乏味的戈壁里,我脑子里流出来的都是音乐。可是,我无法捕捉到它们,当我停下车来在旷野中大声唱歌的时候,那种声音不像是音乐,更像是发泄积郁的吼叫。我想让音乐从我的胸腔里迸发出来,于是我开始学木吉他。我发现,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因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那些曾经从我脑袋里流出来的音乐都出现在了吉他的琴弦上。我知道,这才是我的路,于是我辞职了,并且离开了家。”
1992年末,他来到了北京,开始独立进行音乐创作。
他的父母没有从他的选择中看到任何的希望,不断劝他回到克拉玛依,重操旧业,但他一直都坚持着。1997年,在父母的眼里,马条已经到了该交女朋友的年龄,不能再这样“荒废”下去,于是,亲自到北京,几乎是揪着他的衣领把他带回了克拉玛依,但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出逃”了。
之后,9年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回过家,而他极度失望的父母,也再不跟他联系。
“9年里,我回过5次克拉玛依,但每一次,我都没有回家。有两次,我就站在家门外,我不敢敲门,我怕看见父母绝望的神情,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绝对不愿意回头,但我又拿不出任何让他们开心的东西,我没有挣到钱,没有稳定职业,没有交到固定的女朋友,甚至没有他们认为稍显体面的那种衣服,所以我没办法说服他们让我走。”马条说。
2006年末,他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说,当他叫出一声“妈”的时候,眼泪已经打湿了听筒,电话的那一边,他的母亲也听见了他发颤的尾音……
这一次,马条与家里的关系缓和了。
2007年,他终于再一次走进了家门。但是,他只是被勉强地接纳了。他的父母无法理解他的音乐,因为他的民谣风格和稍显癫狂的演绎方式是多数老人无法接受的。
“去年,我把这盘叫《马条》的专辑带回了家,放进了家里的DVD播放机,当我的第一首歌《风景》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母亲的眉头皱紧了。这首歌是写我在宿醉的状态看见的家乡的风景,我想他们可能不太喜欢吧。我咬着牙让音乐继续响着,但第二首抒情风格的歌曲仍然没能打动家人,母亲站起来喊了一声‘吵死了,快关掉’,我只好按下了停放键。我知道,可能这一生我也无法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支持了。”
马条说,其实他是有心理准备的,他想,用“马条”这个名字当专辑名,多少会让家人感觉到几分亲近,但他失败了。
这张由老狼监制的专辑卖得不错,马条现在的演出也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喜欢他音乐中那种“在黄土路上拖着烟尘奔跑”的风格。但是,在他的家乡,他的知名度并不高,也没有真正举办过一次个人演唱会。
“这张专辑里所有的图片都是回新疆去拍摄的,我想让宋庄接纳更多的新疆音乐,那种风格化的新疆音乐,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我的音乐来了解新疆。这条路很艰苦,但我并不觉得苦。我最大的遗憾是无法唱出让父母懂得的那种爱。他们或许还不知道,我有多爱他们。我想,有一天,当他们能从我的歌声里感受到这份爱,他们才会真正理解和支持我吧。”这是马条准备回家乡参加演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力:巨大分母背后的歌》
何力,也是这一次宋庄演出团的成员之一,但他不愿意过多提及除音乐人以外的身份。他说:“我只是这个世界微不足道的六十五亿分之一。”这个特殊的分数,成为了他专辑的名称。
1992年,他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原本,他回到新疆就会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等着他,但他选择了当自由音乐人。
“我很喜欢一位南美诗人说的一句话——母亲,你生就了我挚爱远方的性格,就不要再把我留在身边。”何力说。
何力接触音乐也很晚。上大学时,他已经快二十岁了。大二那年,他的一位老师拿出了自己的小号来吹,后来,又教会了他弹奏古典吉他。三年的时间,他有了良好的音乐基础。
“开始我以为诗歌和音乐是分离的。我喜欢诗歌,一直没中断过诗歌的创作,但是后来,我在创作时,不知不觉就能感受到语言里也有其内在的旋律,我想挖出这些旋律来。现在,我仍然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音乐人还是诗人,因为这两种东西已经汇聚在一起融进我的血液里。”
于是有人说他是“新疆的张楚”。
“你有没有试过说一粒灰尘是另外一个地方的一块石头?我是新疆的何力,新疆没有那个叫张楚的音乐人。”
何力的父亲是汉语翻译,母亲是医生,他说,有时候他自己也想不明白,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为什么他会变得如此另类。但他有时候会害怕回家,因为他不想父母因为他而被别人议论。
“我四十岁了,在音乐里,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年龄,我愿意继续寻找音乐带给我的路,但这条对我而言唯一的路却不是很多人能够理解的。”
1999年初,他出了第一张由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专辑《六十五亿分之一的诗与歌》,并开始小有名气。不少人开始喜欢他的歌词。但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学会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用他的母语来演唱他自己写的歌。
作者:李卫疆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2010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