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老板
小时候在乡下,中午吃完饭的时候,村里的一群老头老太就聚在我外婆家外面的大槐树下面乘凉。有一个老头经常会情不自禁的唱两嗓子,唱的是什么我也听不懂,但是看得出来他唱的很得意。后来我外婆告诉我那是他以前放羊的时候自己编的酸曲,再后来,我明白那就是民歌:用方言歌唱,在民间传播。
听完了野农、李净禅的演出后,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并不是民歌,除了那首《眼泪花儿飘满了》之外,其余的都是改良后的民歌,加入了吉他、伴奏、和声,变得更加悦耳。如果说这是民谣,那也不太像,因为它内容过于单调了。那么这样的音乐,我们似乎更应该称之为——歌谣。
歌谣,是的,我们早就把这个词忘了。但是有些人并没有忘,而是用更加炽热的情感把它唱了出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种温暖人心的歌谣都应该被流传、聆听甚至感动,但是对于野农、李净禅、小娟们来说,他们却面临着一个无比尴尬的境界。他们本来可以再粗糙一点,扔掉旋律,转而用隐晦的歌词表达人文思想或者拥抱政治社会,成为下一个野孩子或者周云蓬。要么干脆更加流行,去征服都市里想念家乡和老婆的蓝领工人。可现在的情况是,他们十三不靠。小娟甜腻的嗓音还有李净禅那些过于流畅的和弦,显然不符合口味刁钻的乐评人的美学标准,他们可不想听什么Paul Simon,他们热爱的是Billy Bragg和电声吉他。同样这些音乐也不适合普通百姓的音乐情操,他们需要的是刀郎和两只蝴蝶。
要么小众并被套上独立音乐的光环,要么流行并成为庸俗文化的代言人,否则就没有市场与听众,这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这场演出有着一个让人费解的文案:越草根越大声。这显然很荒诞,因为他们唱的一点也不大声。至于草根,这些歌谣是只有草根才唱的吗?或者说只有草根聆听的时候才会泛起共鸣的泪花,激起相通的情感?台下的用英语交谈的白领可不这么想。用草根谣这样的概念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难道还有精英谣或者贵族谣吗?野农所唱的《回来吧,我的爱人》,在贵族谣那里是不是应该改成《回来吧,我的迈巴赫跑车》?
哥们,这不是圈地运动,也不需要制造阶级意识,我们需要的只是音乐,任何人在音乐面前都是平等的。看完了这场演出,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读者》并没有错,《文化苦旅》也没有错,刀郎也没有错,约翰丹佛也没有错,温情脉脉也没有错,柔美动听更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不知所措的难堪的时代。
听完了野农、李净禅的演出后,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并不是民歌,除了那首《眼泪花儿飘满了》之外,其余的都是改良后的民歌,加入了吉他、伴奏、和声,变得更加悦耳。如果说这是民谣,那也不太像,因为它内容过于单调了。那么这样的音乐,我们似乎更应该称之为——歌谣。
歌谣,是的,我们早就把这个词忘了。但是有些人并没有忘,而是用更加炽热的情感把它唱了出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种温暖人心的歌谣都应该被流传、聆听甚至感动,但是对于野农、李净禅、小娟们来说,他们却面临着一个无比尴尬的境界。他们本来可以再粗糙一点,扔掉旋律,转而用隐晦的歌词表达人文思想或者拥抱政治社会,成为下一个野孩子或者周云蓬。要么干脆更加流行,去征服都市里想念家乡和老婆的蓝领工人。可现在的情况是,他们十三不靠。小娟甜腻的嗓音还有李净禅那些过于流畅的和弦,显然不符合口味刁钻的乐评人的美学标准,他们可不想听什么Paul Simon,他们热爱的是Billy Bragg和电声吉他。同样这些音乐也不适合普通百姓的音乐情操,他们需要的是刀郎和两只蝴蝶。
要么小众并被套上独立音乐的光环,要么流行并成为庸俗文化的代言人,否则就没有市场与听众,这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这场演出有着一个让人费解的文案:越草根越大声。这显然很荒诞,因为他们唱的一点也不大声。至于草根,这些歌谣是只有草根才唱的吗?或者说只有草根聆听的时候才会泛起共鸣的泪花,激起相通的情感?台下的用英语交谈的白领可不这么想。用草根谣这样的概念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难道还有精英谣或者贵族谣吗?野农所唱的《回来吧,我的爱人》,在贵族谣那里是不是应该改成《回来吧,我的迈巴赫跑车》?
哥们,这不是圈地运动,也不需要制造阶级意识,我们需要的只是音乐,任何人在音乐面前都是平等的。看完了这场演出,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读者》并没有错,《文化苦旅》也没有错,刀郎也没有错,约翰丹佛也没有错,温情脉脉也没有错,柔美动听更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不知所措的难堪的时代。
前一篇:草根谣演唱会圆满举行
后一篇:需要拆卸和重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