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饭局,老友三儿忽然对我说,你原先有首歌挺好听的,怎么现在没听你唱起过。我问什么歌,他哼了起来:“远远的,你从长安街的那头走过来/胸口哦/别着一朵黑色的玫瑰……”。我听着笑,思绪却马上被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那是无忧无虑的年代,不问明天,只管当下。
我原先写歌步骤很简单,基本上是先创作出歌词,然后拿着哼唱,感觉到了,就有了;之后的三两年,我在行走的路上都会不停的吟唱,感觉不到位的,自然就淘汰了,到位的,就留下来了。所以,一首歌真正的完成,都在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这两天,写了首叫做《不是这样》的歌,很喜欢,却是很快地完成的。个人有个感觉,三十岁前搞创作,靠的多是灵性,而现在,则全是概念和设计。为什么听到哥们唱起自己1995年写的歌会有大触动,实在是感受到了自己年龄增长幅度的“大”。
今晚的局,有一1988年出生的MM,在中戏读书,我满怀惆怅,敬她酒说:“我来北京时,你才5岁!”。MM咯咯笑着,端起了茶杯。
我今年33岁,来北京前后13年了,其间无数次走过长安街,那胸前别着黑色玫瑰的女子,早已消失在脑海之中。我知道,那只是歌中的意念而已,别无它。
我原先写歌步骤很简单,基本上是先创作出歌词,然后拿着哼唱,感觉到了,就有了;之后的三两年,我在行走的路上都会不停的吟唱,感觉不到位的,自然就淘汰了,到位的,就留下来了。所以,一首歌真正的完成,都在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这两天,写了首叫做《不是这样》的歌,很喜欢,却是很快地完成的。个人有个感觉,三十岁前搞创作,靠的多是灵性,而现在,则全是概念和设计。为什么听到哥们唱起自己1995年写的歌会有大触动,实在是感受到了自己年龄增长幅度的“大”。
今晚的局,有一1988年出生的MM,在中戏读书,我满怀惆怅,敬她酒说:“我来北京时,你才5岁!”。MM咯咯笑着,端起了茶杯。
我今年33岁,来北京前后13年了,其间无数次走过长安街,那胸前别着黑色玫瑰的女子,早已消失在脑海之中。我知道,那只是歌中的意念而已,别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