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母爱(采访烟台SOS儿童村有感而作)
文/清风寒士
五月一号,本来打算要到蓬莱游览,然后静静地写下一篇文章,但很多同学都建议我别这个时候去,特别是我这种因为写作而观赏的方式。他们说得都没错,正好学校电视台要到SOS儿童村做一些采访,我也就跟着几个学生记者一起去这个陌生的村庄。
从芝罘区到福山区要几个小时的车,所以我在车上就问了他们一些有关儿童村的情况。他们的回答也很含糊,大体上说:“儿童村是一个类似孤儿院的收拢所,他们里面都有家庭,家庭里一个“妈妈”照顾五、六个孩子,孩子到儿童村是要有经过核查的并不是每个都可以进,还有孩子长大后就要离开儿童村独立生活……”他们又说道:“那里面的妈妈是不可结婚生孩子的,要一直照顾一批批孩子到退休……”我听后感到十分惊讶,继续追问下去,可他们无法很清楚的回答我的问题,因此我便满是疑问的来到了这个神秘的村庄。
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烟台SOS儿童村,村里的管理员热情的接待我们并当我们的向导带领我们参观儿童村。他首先带领我们观看了格迈纳尔先生头像及一些儿童村的图片并向我们介绍了国际SOS儿童村的概况。”当我们问道:“那烟台地区的情况呢?”他也是很热情地回答烟台SOS儿童村是怎么建立的,随后他又说了一些烟台儿童村的一些成就及他的担忧。我急切地想知道一些关于“妈妈”的信息,但总觉得我若是老抓着这个话题不放对他及儿童村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介绍完了情况后他也就带领我们参观几个家庭。在路上我跟他开了个玩笑:“你们这为什么不招‘爸爸’啊?”他笑了笑,含糊地回答一下说是考虑到很多因素,他又笑着说:“有一次一个电影还专门到这拍,当时主题是‘没有父亲的村庄’。”伴着谈笑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家庭。
换了两个家庭,很可惜的是“妈妈”都不在,只有几个黑黝黝的孩子在玩耍着。我扫视了一下这个房子,里面布置挺精致的,一个大厅、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几间卧室,我在大厅里转了转,大厅内的家具齐全而且干净,墙上挂了许多孩子们的画像,其中一张最大的是一个“妈妈”在教一个孩子弹琴……最后他和我们就在这个家庭里坐下聊了起来,话题逐渐被我引到儿童村的“妈妈”上。刚开始他只是说:“这些‘妈妈’是经过面试、签合同进来的,‘妈妈’要有母亲的责任去照顾每一个孩子,还要尽量教孩子一些技能,直到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又接着下一批孩子……”他又继续说道:“‘妈妈’一般来的时候是未婚的二十五岁左右的妇女,她们的一般要在这工作二十年左右,中间要尽心去照顾每个孩子,不可以结婚或生孩子,退休的时候我们在儿童村后面盖了房子,专门供她们养老的……”他还谈了一些“妈妈”的情况。接着我就问了个敏感问题:“为什么这些妈妈不可以结婚生孩子?”他也只是简单地说:“为了更好的照顾那些孩子……”我又是紧接疑问道:“要是那些妈妈在中途找到了自己的对象、要是她受不了这种生活、要是她要换职业……怎么办?”他想了会儿说:“基本上到‘儿童村’工作的‘妈妈’
在进来的时候就已经很仔细地想过这个问题,她们都是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来的。”笑容像涟漪般在他黝黑的脸上荡漾开来,我也笑了笑……时间不多了,可惜的是没法很“妈妈”面对面的交谈,但我想我明白的已经很多了……
是啊,离开了这个充满爱的村庄,我不得不重新去理解一下这种母爱。在这个家庭里,他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心存一丝母爱,默默地把伟大的母爱献给那群需要母爱的孩子们;她们面对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新面孔,她们从不去奢求那些孩子的回报,又毫无吝啬地倾出所有;她们兼具着“父爱母爱”的双重奉献,她们毫无保留,生活在一个满是疑问的社会里,为了只是这些需要她们的孩子们;她们奉献出了青春,奉献出了应有的“夫妻爱”,奉献出了对婴儿的呵护……可她们能无悔选择这种感动自我的爱,这爱不仅是对那些面带笑容的孩子更是对自己的真诚奉献的爱。我无法去读懂她们的一切,但“奉献”这个主题似乎说明了一切,我想这也是一种伟大的母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