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晋南威风锣鼓:威震四方(组图)

(2007-10-07 23:12:16)
标签:

文学/原创

民间木版画

传统婚俗

民俗文化

文化

民间艺术

民俗

剪纸

传统文化

 山西晋南威风锣鼓:威震四方(组图)
作者: 文化遗产
   九曲黄河,以难以驾驭的性格奔腾东去,一泻千里。黄河的轰鸣,震撼着岸侧的云中古城。就在这饱经风霜的城墙脚下,从历史的皱折里,飘飞出一首沧海桑田的歌谣。云中人喝黄河混浊的乳汁长大,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流淌着坚韧的汗水、肩负着沉重的期盼。不屈不挠的双手,终于叩开了机遇的大门,硬是在古城的废墟里升腾起一颗璀璨的明珠。于是,一腔喷涌的热血点燃了,一曲雄浑壮阔的威风锣鼓敲响了!
鼓是精神的象征,无视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的“威风锣鼓”是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汇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这该是《易.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http://yichan.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7-8/20/023.jpg
威风锣鼓震天吼

关于威风锣鼓的名称和表演的气势密切相关,但民间的传说中,还渲染着神话的色彩,说它与“尧王禅让给舜,又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有关。按当地说法:尧的家乡在洪洞羊懈村,舜在神里村(一说在万安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样懈村群众组成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姑娘回娘家;四月初八又送她回婆家。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称“威风锣鼓”。骆谷的套路有三番:“要往游康衢”、“华封三祝”、“万民颂尧王”,三者都是纪念和赞颂尧王的宏恩大德。尧舜禅让是后人加以渲染的描述,民间有关尧王的说法虽无考证,但却说明当地群众对太平盛世,丰衣足食的想往;对关心群众疾苦的清官之期望。“华封三祝”源于尧王传说的吉祥祝词,祝愿尧王“多富(福)、多寿、多男子”;民间吉祥图案中,把佛手、蟠桃、石榴三者象征“华封三祝”。因此,当地村民以“华封三祝”寄寓多福、多寿、多子孙的愿望。

    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后,“威风锣鼓”也发展成为展现新农民心声的动态形象。1990年9月山西临汾,410名农民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他们敲出、舞出震撼大地的强音,显示出今日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山西锣鼓,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以霍州、洪洞等五县市组成的临汾威风锣鼓队,曾赴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太原钢铁公司锣鼓队曾出访海外,并参加了柯受良飞黄和香港回归的文艺表演。当那些赤裸上身,头系黄巾,身挂彩带的演奏者们排开方阵,众臂齐挥,随着一声震天般的呐喊,进场擂鼓时,那动人心魄的鼓声,如波澜冲击九宵,似雷霆滚过天宇,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撼天拔地的伟力,一展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擂出了中华民族激昂奋发,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这正是威风锣鼓一鸣惊人、享誉海内外的根本原因。

山西的锣鼓文化有着悠久的渊源。《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      582 卷引《帝王世纪》都记载了这样一则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非常厉害,“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长着一副铜头,把石头当饭吃,可以飞空走险。后来,黄帝得到了一种奇特的野兽,其名曰夔,“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后通过“声震三千八百里”的鼓声,使蚩尤为之震慑,终于将其降服。这里,夔并非实有的动物,而是像龙、凤、麟一样虚拟的动物。人们认为,夔这种动物神奇无比,用它的皮制作的鼓,其响声具有震慑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灾趋利。这体现了古老的动物崇拜。

http://yichan.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7-8/20/5.jpg


    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种原始崇拜意识也必然成为锣鼓文化的深层内核。在山西屯留县,传说当地“瞪眼家伙”这种锣鼓艺术,最早用于敬

神祭祀活动,或天旱求雨,锣鼓手擂鼓时赤着身体,以示虔诚。在霍州一带,传说尧王时代当地便有以鼓乐祭神的习俗。在临汾、洪洞一带,有关于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女儿回娘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当地百姓都组织庞大的锣鼓队迎送,并相互竞赛,于是“威风锣鼓”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山西锣鼓文化里积淀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及图腾、巫术等古代宗教意识。它既富有新时代的风采,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山西锣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总体风格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见长。其种类有:《威风锣鼓》、《花敲敲》、《瞪眼家伙》、《牙鼓》、《花鼓》、《转身鼓》、《扇鼓》、《黄河锣鼓》、《五虎爬山》、《太原锣鼓》等,达18种之多,各具特色。尤其是《威风锣鼓》、《黄河锣鼓》、《太原锣鼓》、《花敲敲》更为突出。

http://yichan.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7-8/20/4.jpg

威风锣鼓 豪情漫天

    《威风锣鼓》主要流行在晋南的洪洞、霍州、临汾、浮山、襄汾、河津等地。最早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分工是四人挎扁鼓,三人拍铙,四人击钹,一人敲小斗锣,18人敲锣鼓,表演时可原地、可行进,姿势变换灵活。后来人们逐渐扩大阵容,由30人发展为百余人,重大节日还专门组织几百人的大型表演。参加人员除青壮年外,还有老年和少年,近年还出现了不少“巾帼女子威风锣鼓队”。表演时演奏者身着民族服装,或黑色武士服,配戴墨镜,跨开双腿,挺起胸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擂出了黄河的“威风”。其曲牌也根据需要不断变换翻新,有以花草命名的,如《刺带花》、《乱插花》等;有模拟自然音响的,如《风搅雪》、《七虎下山》、《狮子滚绣球》等;有以鼓点和曲牌顺序取名的,如《一点子》、《五点子》、《七点子》、《七排》、《十三排》等;还有借历史故事命名的,如《单刀赴会》、《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唐王点兵》、《金沙滩》等。浓郁的地方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风韵有机融合,观赏后令人激动万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