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和东南亚——要超过中国而发挥作用》

(2006-04-20 05:51:19)
分类: 译文
《日本和东南亚——要超过中国而发挥作用》

(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撰文 冰冷雨天翻译)

为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建立强有力的联系,日本和东盟的正式对话开始于1970年代。经过了这些年,这种对话产生了有效的成果,只要回想一下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福田政权的成功或者是看一看表示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对东盟国家产生的影响的数字就很清楚。

但是时代变了,那时候像自动驾驶仪似地进行的对话,有必要结合亚洲所发生的新的战略变化而重新活性化。这种主张并不是在贬低日本的努力,而是为了鼓舞日本的努力。

去年12月的日本·东盟首脑会议在共同声明中表明要深化和扩大两者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所提出的有关措施确实具有深远的意义,反映了双方强化关系的意愿没有改变。即便如此,也还要再催促日本,为了支持日本和东南亚的关系,需要采取更多的具体行动。

笔者在其他场合已经说过,最近中国在采取大胆的外交行动。中国以巨大的经济力量作为和其他国家关系的杠杆,其努力获得了成功。对于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东盟各国所持有的传统的疑虑正在慢慢变淡,对于同中国的关系正投以积极的目光。中国也正充满了自信,向这一地区迈步。特别是在摸索同东盟各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决定参加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呼吁实现湄公河流域的一体化。

不能因为中国的行动而左右日本政治和商务活动的方向和步调,但是一定要认识到中国的成长对日本在投下着阴影。有人说由于中国的努力,日本的存在感正在变小,笔者赞成这种说法。

关键的问题是,从政治的,经济的,安全保障的观点来看,东南亚联盟各国的典范不是中国而是是日本。日本应该更加积极地扮演好这个角色。从政治上来说,日本所持有的民主主义的价值观及对人类权利和尊严的敬意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基础都是密接相通的。而中国所示范的专制政治的典范是根本无法相比的。

为了培养和确立与东南亚联盟各国的共同点,日本可以进一步使用自己的影响力,也应该使用。理由并不是别的,而是在东南亚地区对日本的历史认识并不像东北亚那么激烈,能够响应日本号召的理由就在于此。

今年一月,印度尼西亚的 总统对自民党前总裁山崎拓说印度尼西亚对历史问题抱着向前看的态度,没有纠缠日本过去的行为的想法,这是很引人注目的。

这也反映了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一般感情。

例如越南,日本的历史作用不仅仅是停留在第二次大战的占领军上面,日本没有把越南回归到法国殖民地,而是承认其独立。1945年日本承认了胡志明的国家独立宣言。

日本在经济上也处在强化与东南亚联盟各国关系的绝好位置上。中国在这个地区的最大魅力是在于经济上的将来性。但是东南亚联盟各国依然警惕着会不会被中国吞没,在寻求着更广泛的经济关系。笔者是在某东南亚国家驻美大使向笔者要求呼吁日本向东南亚国家投资时鲜明地认识到这一点的。

除了缅甸这个明显的例外,所有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都很好,一部分还出现了过热现象。有很多在向高技术逐渐转移,也就是日本最拿手的领域。这种显著的发展,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市场经济主义的高涨,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去年6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给了笔者一次敲终盘铃的机会,从而让笔者深深实际感受到了这种市场主义精神,其实那天敲始盘铃的是越南总理。虽然只有一天,但来自越南的宾客访问自由市场经济的心脏部分这件事本身就象征着该国令人惊讶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该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不是中国,而是越来越像日本。

在安全保障方面,日本和东南亚联盟各国有着好几个重要的共同点。

东南亚联盟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努力维护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但是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和南中国海的领有权的问题化,对中国的热意也会随之降温。

日本的海上补给通道,穿过东南亚国家联盟区域而到波斯湾。因此发展与东南亚联盟各国的安全保障关系有着巨大的价值。既可以更加确实地维持海上通路这条日本的生命线,又可以强化与邻接各国的合作关系。

日本还和呼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美国步调一致,明确表示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包含在“日美共同的战略目标”中。对这一声明中国的反应是否定的。但是看到日本在强烈支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京和台北之间的对立之后,东南亚联盟各国毫无疑问有了安心感。

今后,日本应该更活泼地参与东南亚联盟。有机会也有根据。这种参与不仅能实现日本自身的利益,对培养正在东南亚地区成长的好东西,也就是基于市场经济的民主主义的各种制度也有贡献。

如果日本不发挥这种积极性,东南亚联盟各国在高涨的但作为亚洲的典范并不合适的中国的影响力面前,只会日暮途穷。

(原载2006/04/09《读卖新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