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的传承流转,百迂千回,不少收藏家和学者视若珍宝,睹图生情,濡墨挥毫,为之题跋。有的记录作者感怀,有的说明其研究成果,有的感慨物换星移的变迁,有的抒发内心的疑虑或不平,文采里不尽风流,字简而意蕴深邃。品读和鉴赏于字行之间,循着历史的屐痕去触摸这件“国宝”的“生存”轨迹,可谓一条蹊径、这边风景也。
其中张世积跋诗署“博平张世积”,博平在今山东聊城境内。张世积生平事迹不详,笔者认为,张世积应为博平生人,也有推测张在博平做官;但据《清明上河图》卷后元杨准跋文,知其为“亡金诸老”之一。张世积作为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
张世积的跋诗从另一种角度咏叹:“画桥虹卧浚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诗用对比的手法,提醒人们只有通过上下的努力,才可以使珠玑复光,繁华之梦终于梦想成真。

加载中,请稍候......